Yi Chih Ko
  • Welcome
  • Illustration
    • Mourning
    • Christmas Doodling
    • In Love Again
  • How to Plant Djulis
  • How to Plant Autumn Maple Tree
  • How to Plant Whole-leaf Hawthorn
  • How to Plant Cucumber
  • How to Plant Kodama Watermelon
  • How to Plant Melon
  • How to Plant Papaya
  • How to Plant Edamame
  • How to Plant Tomato
  • How to Plant Beautyleaf
  • 宜蘭 - 日暮晴 - 蔬食早午餐
  • 台北 - 養心茶樓:
  • 台南 - 幸屋蔬食早餐:部分吐司、漢堡可做 vegan 全素
  • 台中 - 東京豆腐鍋:特別菜單超值純素豆腐鍋、三井 outlet 素食
  • 台南 - 莘咖哩:美味印度咖哩和烤餅、咖哩餃 samosa
  • 台南 - 太郎中華拉麵
  • 台中 - 文心秀泰 - 喊燒鐵板燒 - 方便素 雙拼套餐
  • 彰化 - 和美 - 心鮮 好素集 :素食關東煮、素食大亨堡
  • 彰化市 - 愛詩蔬食 Love's Cafe
  • 台中 - 文心秀泰 - 金爸爸 Paparich - 純素咖哩便當
  • 台北 - 綠帶烘焙坊 - 美味茴香杏仁餅乾,另有純素鹹派和旦糕
  • 彰化 - 木木 食分想念:全素串燒定食、商業午餐(NTD 119)
  • 彰化 - the planet 星球咖啡:全素泰式酸辣漢堡套餐、植物奶拿鐵
  • 彰化市 - 得來素:純素炸 G 三明治、薯餅、咖哩抓餅
  • 彰化 - 圓味壽司(葷素共食)- 素玉米、素鬆壽司、素味增湯
  • 彰化 - 如意蔬食早餐:純素香煎馬鈴薯三明治、麻醬涼麵、麻辣涼麵
  • 台北 - 幸福樹蔬食 - 可口純素義大利麵、美味會津醬汁珠排
  • 全家 x 上善豆家 - 素食聯名商品:麻油娃娃蔬菜湯
  • Door Elfie
  • How to Plant Cassia sophera var. penhuana
  • How to Plant Lanyu Tabernaemontana
  • How to Plant Euscaphis japonica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二十五天 (July 20, 2013)

7/20/2013

0 Comments

 
安吉麗娜甜點

一開始想去這間店,來自一位老饕朋友的大力推薦。我走到門口一看,門面太豪華了,冰淇淋車的服務生穿著時尚制服,整家店面閃閃發光。

有三四個人在排隊,我對服務生說,我一個人。店裡是老式的風格,鏡面牆和面板的裝飾。服務生帶我到一張雙人桌,對面就是鏡牆。這個地方相當擁擠,鄰桌只有一肘之遙。

Picture
不久,一對韓國夫婦和一位韓國女孩分別在我鄰桌坐下。我翻看黑色的小菜單,選擇了安吉麗娜的招牌,非洲熱巧克力和蒙布朗。出乎意料,甜點很快就上桌了,但擺在陳舊、並不很吸引人的餐具上。盤子是普通的白色粗陶瓷,邊緣飾粉色細線。蒙布朗甚至只用一個矮紙杯裝著。有些失望,可能因為我還沒有吃午飯,蒙布朗栗子味十足,但搭著熱騰騰的巧克力,和旁邊一碟高高的鮮奶油,總覺太過甜膩。
Picture
我又拿了菜單,點了一份安吉麗娜煎蛋。口味還可以 ,配上麵包和沙拉,除了價格之外,沒有什麼驚人的地方。我想這次用餐經驗最好的地方,是餐廳的裝飾風格:我喜歡頗有傲氣的中年服務生,嵌著大理石的茶桌,鍍金和鏡面裝飾的牆面。

安吉麗娜於一九零三年成立,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店內由美好年代的建築師Edouard-Jean Niermans設計,普魯斯特、香奈兒等名人都曾在此流連。我很喜歡這裡的悠閒氣氛。

...有時花錢買喜愛的東西,有時花錢買成為妳性格一部分的東西。但有時買的是經驗,收獲是,知道這項東西並不適合妳。

雖然女服務生的服務很好,改用英語和我說話,讓我不必再用受限的、疲憊的法語說話,但她的和善,仍不足以彌補在那裡用餐,落入陷阱的感覺。

里沃利街(Rue de Rivioli)

在里沃利街上走了半個下午。這是一個星期六下午,杜樂麗花園裡擠滿了人,爭著坐會讓人尖叫的遊樂設施,爭著搭上旋轉木馬,或者在豔陽下搶救融化的冰淇淋。我堅持留在牆的另一邊,拒絕走進杜樂麗分享他們的快樂。

留在牆的這一邊,看著被便宜的紀念品店攻佔的利沃里街:鍍銅鍍金的艾菲爾鐵塔小模型,印有斜體巴黎字樣的包包和圍巾、聲音響亮的店主人。騎樓有點暗,街上的陽光刺眼。我走出杜樂麗地鐵站。之後,迷路了好一會兒。旅途裡,我經常走在錯誤的方向,然後又走回正確的方向。我總是太擔心自己會看起來像一個迷途的旅人,所以因為沒有花足夠的時間環顧四周或看地圖,而真的迷路了。

小皇宮

「這裡免費參觀」,票務員帶著微笑說。建築可以歸類為中等的華麗,我還蠻喜歡這裡。大廳寬敞明亮,同樣有著法式長窗和優雅的風景。迴廊圍繞著小花園,椰子樹和灌木等熱帶植物蓬勃生長,整個空間有著溫室的氣氛:豢養馴化、溫暖的、受保護的。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奇怪的是,小皇宮裡的展覽,竟以精美器物而非畫作展開序幕,迎面而來的是華麗的花瓶和餐具,材料各有不同:玻璃、陶瓷、青銅、寶石。美麗的材料被賦予精心設計。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右邊的展示間有一批令人印象深刻,自然主義繪畫的收藏:十九世紀巴黎的生活(在香榭麗舍大道上騎著馬的貴冑人家)、蒙馬特的狂歡派對、城市的貧困階級(棕色、歷經滄桑的質地)。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之後,是一間咖啡廳,在那裡遇見的圓眼睛童話般的法國服務生,喝了一杯熱巧克力。
法國有許多博物館,也有許多的看守人。

里沃利街106號(Rue de Rivioli)

一位長髮的店員,輕柔地幫我戴上由安妮・托馬斯(Ann Thomas)設計的項鍊。

正是這種,我可能永遠不會再看見這個人的感覺,讓我不禁覺得奇妙:我們曾經走得多近,這段相遇多麼短暫,多麼快速地,我們又漂散分離。

這是我生命中的一天,不是特別的一天。


有時,我不知道我是否應該使用「特別」來形容任何一個日子,即使事情如同昨天般發生,既然並不是總會如此,也應歸因於偶然。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二十四天 (July 19, 2013)

7/19/2013

0 Comments

 
建築與設計博物館

這間博物館的館藏十分特別,觀眾一踏進館內,就被從法國各地蒐集複製的建築立面包圍,從羅曼式(Romanesque)到哥德式(Gothic)都有,依著建築年代排列。

Picture
Picture
光線由上方的採光窗落下,令人注目的是現代的鋼架卻有著古典的形態:有些像新藝術,纏繞後又簡化的花紋。紅色的牆,有些裝飾,但因為材料的簡潔,又顯得工業化。
Picture
有趣的建築模型,堆積木的方式,說明了不同的力學結構。參觀者可以按照順序(不同顏色積木屬於不同步驟),把每座小建築蓋起來~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由法國各地復刻而來的建築,就像立體的拓印一樣,在建築外側灌模,模子冷卻後,再灌一次,複製出原本建築的樣子。(毅力驚人!)
Picture
Picture
Jean Prouve的輕量建築--沙漠之屋,由鋁、保利龍(發泡聚苯乙烯)、合板組成,每一棟屋子的材料,僅需一台卡車即可運輸。每間屋子組裝,僅需要四位人力,在四天內即可組裝完成。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午餐,我點了粉紅酒、沙拉、馬卡龍。艾菲爾鐵塔就在我的面前,美景令人心情愉悅。單單一棟建築,能吸引這麼多的遊客,想來真是不可思議。地點附近的咖啡館和餐館,搭乘艾菲爾鐵塔電梯的票,拍攝夜間照片的費用,都是一棟建築帶來的現金流。
Picture
現在正展出的建築展,是關於集合住宅、社會住宅。當人口達到一定密度時,要怎麼利用小空間,設計出仍有良好品質的生活環境。
Picture
其中我最喜歡在Bordeaux區的彩虹住宅計劃(Arc-en-ciel),裡頭包括四十戶住家以及辦公空間。各個單元,被賦予各自的顏色,代表許多個體,又映襯為和諧的彩虹,我可以驕傲地說我住在那個紅色小單元附近,不會變成一個小螺絲釘。
Picture
另外一件很喜歡的建築,還包括Cattani Architects為法國勒哈費爾(Le Havre)大學生設計的ADOCKS,由一百個舊貨櫃改造成的一百個房間。每間24平方公尺的小房間, 採光良好,附有浴室和廚房。外表雖是金屬,內部是白色牆面搭配溫暖的木製傢俱。為了達成隔音及隔熱效果,面外的牆和隔間部分皆施作四十公分厚的水泥防火牆,內含橡膠夾層,降低震動。
Picture
Picture
可能是沒睡好加上吃了乳酪反胃,我在博物館裡著急的尋找洗手間。對著馬桶狂吐的時候,想說還好沒有很嚴重,畢竟是一個人,在異國。

落入日常生活

昨天晚上,我和韓國籍的廚師睡同一間房,她在筆電上播放連續劇,我在主角們的細語中睡去。我睡得很沈,也做了噩夢,夢中非常悲傷,早晨陽光透過紫色窗簾,照醒躺在白色房間、白色小床上的我。

我覺得昨晚已好好休息了,但仍然有一些殘留的疲憊。白色蕾絲窗紗在紫色窗簾上投下細膩的陰影。終於有一個能夠休息的地方。鬆了一口氣,身體拒絕再多動一步。

翻找包包,拿出所有寫好的明信片,核對地址。今天一定要把明信片寄出。廚師早已起床做好所有人的早餐,七點半就過來敲門,說吃早餐啦。我和其他的寄宿者,一一在餐桌旁坐下。我吃了三塊西瓜,一條香蕉,一個桃子, 三個水煮蛋,兩片法式麵包,加上一杯牛奶咖啡。法文廣播在背景如淙淙流水。

我們的國家

用早餐,可能已接近旅途的尾聲,我不再那麼期待,不想多說話,所以沒有試著用熟悉的話題開始對話:「你今天的計劃是什麼?」「你從哪裡來?」

這次的旅行,有點惱人的是,當我說出台灣,幾乎沒有哪些國際的刻板印象,讓其他人能接續這個話題。雖然同樣在亞洲,日本卻是完全相反,幾乎所有人都能對日本旅行者,說出他們對日本的某個印象。​


當我面對上海學生,她反而能說出台灣的建築師,例如黃聲遠,我不禁對於不夠關心這塊土地感到汗顏。香港男生也很嚮往台灣,喜歡台灣的文化、美食、樂團。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二十三天 (July 18, 2013)

7/18/2013

0 Comments

 
從巴塞爾到巴黎的超慢火車

火車上又溼又熱......這是從貝爾福特到巴黎的火車。然而,在出發約一小時後,火車突然停下,列車長廣播宣布,機器有些問題。

「謝謝各位乘客的理解與包容」,廣播說。

我們不知道需要等上多久。坐在我對面的先生以高聲嘆息表達了他的失望。坐在我旁邊,是一位母親帶領,有三個孩子的家庭。哥哥抱著寶寶,逗她說話。另一個小女孩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邊玩著玩具手機,嘰嘰喳喳地開心說話。聽著小女孩童言童語,我們都笑了。

列車故障,空調也停了,車廂裡的溫度節節升高,許多人拿起紙張搧風。我在想,如果再過五分鐘火車還不開,我可能就要熱暈了。廣播終於再次響起,「各位乘客,故障已暫時排除,我們即將重新出發」。

我拿出剛買的中東袋餅,ㄧ口口吃了起來。我對面的先生,戴著一只樸素卻厚實的金色婚戒,從一開車就一直在讀一本相機的使用手冊。有時我總會覺得難以置信,在短短的人生中,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創造事物,或者了解怎麼使用我們創造的事物。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想,我總是抗拒詳讀使用手冊,真的遇到問題,再用網路搜尋,或者寧願隨意找個人問都好。

時睡時醒,我拿出附餐的薯條啃著。薯條裡的澱粉,可口可樂的二氧化碳,讓我覺得肚子不太舒服。眼睛好癢好癢。

瑞士人,法國人

這次旅行最難忘的經歷,是看到人們的價值觀。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著,但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為樂。瑞士人和法國人都很有禮貌。法國人總是看來光鮮亮麗。尤其是年輕人,身材纖細,臉上畫著無可挑剔的妝。瑞士人似乎不那麼著重外表,身材稍微豐滿壯碩一點,尤其是媽媽及奶奶們。

走進店裡,瑞士人總會友善地招呼:「Grüezi」。

青年旅館

住在青年旅館的同伴裡,我是年紀較大的。認識的新朋友,大多數仍然在大學念書,或是剛剛畢業,開學後要進入研究所。​


到了住慣的巴黎青年旅館,原本的管理人離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韓國的大叔。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二十二天 (July 17, 2013)

7/17/2013

0 Comments

 
尚・丁格利美術館(Jean Tinguely Museum)

尚・丁格利博物館座落在街角。我從巴士33號下車,穿越街道,美術館就在站牌對面。美術館的牆是赭石色,我懷疑材料也是紅色砂岩。入口並不起眼。走進裡面,看到兩只白色的翅膀,黑鋼桁架,賦予了這棟建築一些個性。Mario Botta設計的建築總是有些壯碩,這座也不例外。
Picture
美術館緊臨著公園,門前有草地和噴泉。 一群學生坐在噴泉旁。相較於市中心的丁格里噴泉,這座噴泉的規模小一些。美術館尚未開門,我踏過草皮,到與美術館毗鄰的公園裡散散步。雖然公園和道路之間並沒有高牆阻隔,這裡仍然十分安靜。一隻小鳥飛來,唱出一連串音符,搖著牠寶藍色的小肚子。天空下起小雨。
Picture
美術館的門票是一張貼紙,開放式的入口,參觀的訪客將貼紙貼在身上識別。
​展示大廳:
Picture
Picture
這座美術館的展品動態十足。在一樓,我看到如同一間小屋般大小,巨大的結構體。這座雕塑是由現成物(found object)組成。地面上擺著一個按鈕。一壓按鈕,結構開始移動。暗紅色的天鵝絨窗簾啪啪作響,木櫃的門打開了,車輪不停轉動。整座結構發出各種各樣家常的噪音。金屬互相撞擊,球往下掉,火災警鈴大作。
Picture
這座結構裡有一條通道。人們可以沿著階梯往上走,走進這座迷宮裡。裡面全是老東西,從童年的回憶裡拾出的老東西,像是旋轉木馬、洋娃娃、陽台上的日日春盆栽。老舊不堪了,有些生鏽、磨損、組件搖搖欲墜。對我來說,這件作品創造了一幅懷舊的光景。我喜歡仍帶著建造痕跡的機器,日復一日,沿著同樣的軌跡運行。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然而,現在機器已漸漸消失,機械齒輪的榮耀,在電子產品的魔力下漸漸褪色。我們以奈米、化學等人眼不可見的科技創造新事物,以無形的電子訊號指揮事物移動,一切都以隱形的方式發生。機器曾經是力量或科技的象徵,但現在,機器更像懷舊美學的代表。

我想知道,尚・丁格利讓他的藝術作品移動,是因為機器是進步的象徵,還是只是單純地想突破靜態的窠臼?我猜測他本身就是一位充滿動力的藝術家,喜歡動作、爆炸、火花。就像他1960年的作品「Homage to New York」一樣,運轉一周後,仿佛被過多的能量驅使,自動引爆。
Picture
Picture
繪畫機器:
Picture
Picture
繪畫機器的畫作:
Picture
尚・丁格利一開始的工作是一位櫥窗設計師。有一段時間,他與妻子在巴黎過著貧困的生活。他聘請工程技師指導他如何讓物體移動。

丁格利的櫥窗作品:
Picture
Picture
動態畫作:
Picture
Picture
觀眾可以用按鈕啓動畫作: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我最喜歡的作品,不是丁格利的作品,反而是美術館裡正舉辦的臨時展覽,藝術家Zilvinas Kempinas(1969-)的個展。這位藝術家生於立陶宛,現工作生活於紐約。

有一個展間裡佈置了滿滿的磁性條帶,細細的磁帶拉成嚴謹的直線,磁帶光亮的表面帶著些微反射效果。看著這樣絕對的直線群、絕對的透視,人仿佛身處在虛擬的純幾何空間中。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在哪本書中看到的,在真實的世界裡,絕對的直線並不存在,只有在想像的數學世界裡,才有完美直線的存在。這件作品,在不完美的真實世界中,重建了完美世界的假象。
Picture
Picture
另一件作品,黑色的磁帶圈,沒有任何固定的線,懸浮在半空中,在空中不停的變換形狀,仿佛有說無形之手正在拉扯它,交替旋舞。驚歎之餘,經過工作人員的說明,才知道展台上有開口,會往上吹出氣流,氣流的強弱變化使磁帶在空中不停晃動。這些作品樸素無華,形式簡潔,但有效地創造了謎樣的效果。
Picture
Picture
同樣很有詩意的,Zilvinas的作品,「月球素描」。
​從牆上的紙管底端望進去,就可看到清晰的月球: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文化博物館(Museum der Kulturen)

悄悄地留意今天在展間遇見的訪客,這個下午似乎只有四個人參觀文化博物館。很難想像博物館是怎麼維持損益平衡?政府補貼?私人資金?公眾捐款?很明顯的,單靠門票收入將無法維持博物館的營運。或許政府課以重稅,並把稅金撥給了文化部贊助展覽?維基百科說,瑞士是人均博物館數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共有一千多座博物館。

為什麼巴塞爾希望收藏亞馬遜原住民的物品?是帶著「保下這個消失中的文化」,或者因為終會消失,帶著投資的心理?目的是什麼?動機是什麼?看著當初瑞士富家子弟坐在椅上,如國王般收購土著呈上的物品,這樣的畫面讓我感到不安。有錢可買,買起來,保存,這樣就算做出貢獻了嗎?這樣看來,成為一個探險者是成名最簡單的方法之一。發現一件事總是比發明容易。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翻新這棟19世紀的建築的手法,有很不錯的效果。看了概念才知道,後門變前門,後院變門口小廣場。中庭是不規則的形狀,是一個多邊形,每個邊上的建築物,風格都不大相同,猜測可能建於不同的時代。黑色的屋頂由無數的六角形小單位組成,像夏日午後的池塘般,反射周遭的光線。五根冰柱般的結構從屋頂垂下,植物生長其上,把它變成了一支綠柱。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據說,為了讓立面看來更加漂亮,窗被封起來了,也讓室內有更多可以使用的牆面。

內部的規劃整齊理性。每個樓層,牆壁上都有一個龐大的數字,讓人知道走到哪一樓了。牆上總有幅大圖,代表這層樓展覽的核心概念。

Picture
每層樓有一個專屬的展覽。有趣的是,他們告訴觀眾,展出的物品是如何來到這座博物館:蒐集展品的過程、蒐集展品的人,解答了我在巴塞爾看見亞馬遜的迷惑,但是仍然不甚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建立亞馬遜的收藏。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其中的一面牆,展出從太平洋上的許多小島搜集而來的,上百隻的湯匙。複雜的展示和無數的物品,最初常常只是想證明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從湯匙的不同式樣,能否推斷A島上的民族和B島上的民族有關係 ?

市集廣場(Marktplatz)

我坐在莫凡比咖啡店,點了一杯冰咖啡。一對中年夫婦坐了下來,點了兩球冰淇淋,一杯啤酒。廣場上的早市早已散去,只有一台小餐車正在販售扭結餅,和另一台販售水果的小車。一個坐立不安的男人坐在我鄰桌。服務生一直沒往他的方向看,他顯得有些著急。

在大街上的每個人似乎都剛下班,舉手投足輕快,神采飛揚。四位法國老爺爺,一起看著一本旅遊書。鴿子在桌子下啄食餅乾屑。手風琴演奏熟悉的國語流行歌曲:「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你要相信我的心並不假。我的眼淚為了你流,我的眉毛為了你畫,從來不是為了他⋯⋯」

訝異於怎會在瑞士聽到國語歌曲,猜測這首歌或許是翻唱的,回頭一找,原來這首歌原本是西班牙語歌曲「Historia de un Amor」,是巴拿馬作曲家Carlos Eleta Almaran所作,中文版的歌詞是陳蝶衣(1907-2007)所填。

我很喜歡電車的噪音,電車行過時地面的震動。我也很喜歡這間咖啡廳可愛的小木桌和藤椅子。


我處在喝過咖啡,過度興奮的狀態,和兩位韓國室友聊天。她們說,伊斯坦堡是很棒的旅行地點。她們剛剛去過那裡,一切都很好。沒有蓄意欺騙,沒有搶劫。另一位室友是一位匈牙利媽媽,專為了宗教的潔淨儀式而到巴賽爾來。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二十一天(July 16, 2013)

7/16/2013

0 Comments

 
瑞士人

前兩天,我買了到廊香的昂貴火車票。

從巴賽爾到廊香有兩種路線。第一種路線要轉兩次車,從巴塞爾到貝爾福高鐵站(Gare SNCF de Belfort Monbeliard),轉公車到貝爾福火車站(Gare de Belfort),再搭普通火車到廊香。第二種則只要轉一次車,從巴塞爾搭到米魯斯火車站(Gare de Mulhouse Ville),再由米魯斯到廊香。因為我希望早去晚回,訂到的車班,去的時候是第一種路線,回程則是第二種,全程搭火車的路線。

瑞士鐵路的櫃台人員是一位中年男子,身形削瘦,手上戴著精緻的錶。我遞給他從網路上抄下來的行程。他看了看,說因為法國鐵路最近常常罷工,即使我買了票,這班車屆時還是有可能停開。還提醒我,票價不便宜喔,我換算了一下,來回得要台幣一千多塊。

他確認了一下是否還有其他替代的車班,找到了一班,假使前一列車準點,我在10分鐘之內趕到月台,就能銜接上這班替代的列車。他問我到廊香看教堂嗎?我說是的。他說,有一次他開車載他的家人一起去。 「雖然我不是建築迷,但去那裡走走還不錯」,他說。他笑著遞給我票,「好好體驗吧」。 

這一切都顯得有些不協調,他的手腕上精緻的瑞士手錶,他原本習於嚴肅的臉孔,都和他臉上轉瞬即逝的微笑形成強烈的對比。

Picture
往教堂的朝聖之路

今天,我坐火車抵達貝爾福蒙貝利亞爾(Gare SNCF de Belfort Montbeliard),一座光亮鑑人的嶄新高鐵車站。
Picture
在同一站下車的乘客,是一位拉著紅色行李箱的女士。她移動迅速,走過走廊,走進旅遊局。我跟著她,也走進旅遊局,她問過方向,很快離開了。櫃檯的先生說:「前面的女士也打算到貝爾福車站,妳就跟著她吧」。

櫃檯的先生擔心我找不到方向,仍是帶我走到車站側門,指出不遠的巴士站。手裡拿著昨晚一位來自上海的建築學生送給我的車票,我跟在紅色行李箱女士之後,搭上3號巴士。巴士上播放著鄉村音樂。路旁景緻生氣勃勃,仿若春天。

巴士在鎮上左彎右拐,擔心坐過站的緊張夾雜著期待,我們終於轉入一條主要道路,路面正在進行工程,塵土飛揚。

到了,這裡就是貝爾福車站。離火車出發的時間仍有40分鐘,我在等候室裡坐下,開始寫這幾天的旅行日誌。我帶了自己做的番茄櫛瓜三明治,搭配著印度室友Ninthja一早泡的,砂糖超量的超甜咖啡,心情愉悅地等車。

我想起Ninthja一早煮咖啡的手法,她動作俐落,將牛奶倒進鍋裡,煮沸,待滾了離火,在裝了牛奶的鍋裡倒進咖啡粉,再拿另外一個空鍋,左右交替倒著,很快咖啡和牛奶就混合均勻了。

我再次抬起頭,很驚訝地看到在維特拉有過一面之緣的日本男生。他穿著類似的衣服:黑色背心、短褲,脖子上掛著台相機。我直覺他也要到廊香教堂。出發前,我離開等候室,到書店買了一瓶水。當我上火車時,他已經坐在椅子上了,他抬頭看我,但我們沒有交談。

過了二十幾分鐘,我們到了一個什麼都沒有,世界邊緣般的空曠地方。廊香站十分簡樸,只有鐵路兩側的候車亭,中間有天橋連接。除此之外是一片荒野。

我們都下了火車,一起下車的還有一群大學生,由他們衣服上的圖樣判斷,他們來自加州某大學的建築系。

廊香站座落在一座小丘上。往下走,來到山腳的路口,沒看見明顯的路標。日本男生拿出手機,躊躇了一會。我看見一個路牌上寫著「墓園」。日本男生抬起頭來,問我是否也要到廊香教堂,告訴我教堂應該在往上走的方向,也就是標示著墓園的這條路。我停下來,和他一起看手機的GPS標示,上面指出的方向確實是往上。

我說,上週日曾在維特拉看過他。他很驚訝,靦腆地笑了。他問我是否是韓國人,我說我來自台灣。他剛從建築學院畢業,通過建築師的執照考試,計劃在這三個月拜訪歐洲和土耳其的著名建築。他的名字叫Gokuya,朋友通常叫我「Goku」,他說。
Picture
他走得很快,一路領先。我試圖跟上。我們經過被灰色短牆圍繞的墓地。往牆內眺望,可以看見墓碑前的花圈。淺灰色的墓碑,幕碑前擺放著美麗細緻的花圈。路上的樹林鬱鬱。
Picture
突然,我們穿過草叢,來到一片空地,面前就是皮亞諾為聖克萊爾修女會(Le Monastère Sainte-Claire)建造的建築。 廊香教堂現在由聖克萊爾修女會負責維護, 她們也被稱為貧窮修女會,會規不許修女們擁有財富、財產,只可依靠當地人的布施。皮亞諾設計的建築是白色環形,環坡而建,售票處也設在裡面。
Picture
Picture
在皮亞諾的建築裡買了票,開始參觀教堂。
廊香教堂

有人正在修剪草坪。我一走進教堂的庭園,就被噪音、氣味、青草碎片攻擊。我的眼睛發癢,覺得自己快打噴嚏了。在一棵大樹旁找到一塊大石坐下,靜靜地看著小教堂。

Picture
這個方向面對著教堂的大門,柯布西耶在這裡用上了他常用的手法:旋轉門,上繪四方連拼的壁畫,看起來像是瓷磚,據說是燒製的珐瑯。這邊也看得到廊香著名的窗。不過,我可能已經在太多出版物上看到這些窗。親眼看見,並沒有引發想像中的驚奇。窗戶不規則的形狀和深度,給這棟建築物一種雕塑感。
Picture
Picture
沿著順時針方向繞行教堂,我看到一面形狀奇怪的山牆,和一座更古怪的噴泉。噴水池中,立著一個圓柱、一個圓錐,設計用來儲存雨水。
Picture
Picture
噴泉對面是懸吊著三座大鐘的鐘門。然而,我待在廊香的一整個白天,沒有聽到鐘聲響起。
Picture
再往左邊走,是以外牆為背景,廊香外部的講台。
Picture
廊香有兩座講台,一座在內、一座在外,內部是平時佈道,人數較少時使用;外部是朝聖時,人數較多時使用。屋頂右邊有個小十字。 講台的表面粗糙,由混凝土製成。

厚實彎曲,邊緣下垂的屋頂,像一座稻草小屋,廊香曾是信徒朝聖之路上,歇腳的地方,這樣的視覺隱喻十分貼切。講台外牆上有幾十個細孔。如果晚上在教堂裡點上燭光,由細緻的孔洞裡隱隱透出的燭光,將是無可言喻的美。

教堂裡的光線比我預料的要亮得多。然而,因為室內並不陰暗,彩繪玻璃窗不如照片中所見的光芒照人。
Picture
Picture
玻璃窗上現代、幾何的圖案,少了敘事功能,對我來說,不像傳統教會彩窗上的聖經故事那麼具有感染力。很難想像人們怎麼在抽象繪畫前沈思冥想。與傳統的敘事繪畫相比,抽象的繪畫相較之下細節較少,少了能讓思緒停留的地方。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在龕裡,台座上放著攤開的聖經,旁邊燃著點點燭光,上方窗口灑下的光帶著神秘效果。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教堂旁建著一座瑪雅金字塔,在一座基督教教堂附近,有這樣的異教結構,十分奇怪。這也是一個以斜角觀看教堂很好的位置。
Picture
Picture
我坐在教堂內的長椅上,看著其他遊客對洞穴般的彩繪玻璃窗感到驚嘆。一位年輕的爸爸牽著他的兩個小兒子,走到燭台前,拿起一條長長的白色蠟燭,握著兒子的手,將蠟燭點燃。他們小心地將蠟燭放上燭台。男孩的臉上的甜美溫柔的笑容,散發溫暖。四周有幾位學生正在寫生,鉛筆沙沙地刮著紙。我感覺自己比較像在上藝術課,而不是身在一座教堂中。

廊香教堂和拉托雷修道院的委託人是同一位神父,多明尼加修道會雖然是天主教的一個分支,在藝術的選擇上卻並不保守,據說是因為當時的天主教受到挑戰,教會意欲以現代的建築和藝術作為助力,向世界強調天主教的復興。

我覺得,已經沒法從這段經驗中擠出什麼了。

在教堂裡幾次碰上Goku。他沒拿著相機,相反的,他在角落裡站著,凝神看著空間。

走進書店,拿起兩本柯布西耶基金會出版的參考書,一本是拉托雷修道院,另一本是廊香教堂。我也買了一張明信片,剪下明信片上的不同部分,可以組合折成廊香教堂的小模型。

皮亞諾的建築裡也展示著廊香的建築模型: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離火車出發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我在空蕩的咖啡館坐下,開始閱讀剛剛買的兩本書。
Picture
看到Architecture Review上面批評,皮亞諾設計的修道院,將廊香圍住了,還放了書店和咖啡店,變得太過觀光化,違反了柯布西耶想設計一座隱秘的朝聖教堂的原意。我也覺得如果遊客中心放在山腳下會更好,讓走過朝聖之路,看到教堂是一段連續感人的過程。現在的設計造成名勝風景的效果,圍起來讓要人買票進去參觀,失去了宗教場所對所有世人開放、每個人皆可在此與心中的神對話的原意。

Ronchamps Undermined by Renzo Piano’s Convent
http://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buildings/ronchamp-undermined-by-renzo-pianos-convent-france/8633378.article

下山的路程: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沈睡的廊香小鎮

下山的路快得多,只是天氣灼熱。紅砂岩的風景在炎熱的空氣中浮動。我轉身往廊香小鎮的中心走去。小鎮安靜得不可思議,正在沈沈地午睡。路旁的一間咖啡廳,服務生因為沒有顧客,把椅子都倒過來擺上桌,歇息。我走進一家麵包店,點了一個比巴掌還大的閃電泡芙(eclaire)和香蔥鹹派,頂著烈日走回車站。

坐在車站的長椅上,看著荒涼的景觀。一個法國青少年騎著自行車,後面跟著他的兩個朋友。他們聲音響亮,互相炫耀著什麼。
Picture
把美味的泡芙和鹹派吃光,不久,兩個在廊香看過的學生,在我身邊坐下。美國口音,應該是早上看見的加州學生。開車半小時前,Goku出現了,抽著煙。

兩位加州來的大學生,發現我們都說英文,聊了起來。男生的名字叫John,女生叫Danielle,都是來自加州的建築系學生。趁著暑假,他們的教授帶著他們到歐洲參觀建築,已經去過巴黎,在巴塞爾停留後,下一站是維也納。恰好我也去看了柯布在巴黎的公寓建築,相談甚歡。我和他們聊起與Goku巧遇的過程,也聊起在Vitra看到的建築,Zaha Hadid的消防站是如何令人頭暈。他們興奮地問起設計博物館的建築導覽。​


Goku拿出他的建築筆記本,裡面有著用心描繪的建築草圖、細細的筆記文字。John問,這是日本的文具嗎?Goku說不是,是德國的。我們都笑了。John和Danielle也拿出各自的素描本,繼續完成廊香的素描,我則拿出廊香的書,靜靜地讀。很奇妙地,我們因為相同的喜好而聚在一起,在這樣的一個下午,同坐在火車車廂,面對面、肩併肩,同學的情份。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二十天(July 15, 2013)

7/15/2013

0 Comments

 
臨河小丘上的教堂

今天,決定好好探索這座城市。搭16號電車到Schifflaender,在大橋邊的右側,有條小巷子。我走上小巷的斜坡,這裡十分安靜。
Picture
經過一些古董店、珠寶店,有家店專門販售古老的書寫用具,櫥窗裡擺著沾水筆和封蠟。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 如果特地用墨水筆寫一封信,並細心地用蠟密封,更顯出重視珍惜的心意。
Picture
Picture
沿著坡道,一路上都看得到萊茵河。人們在河中游泳,有些人在帶著浮圈漂流。街道是如此安靜,我都有些懷疑,這是否真的是通往鎮上最大教堂的路。瑞士的房子有可愛的外牆,牆面上深褐色的木條、比例較接近方型的窗戶,不同於優雅的法國長窗。使用的顏色帶著強烈反差:米黃,酒紅,暗色屋瓦。不論是顏色或比例,都帶著一份可愛。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教堂旁有一片廣場,綠樹扶疏,枝葉在地面上投下細膩的陰影。 一位自行車騎士經過,悄然無聲,均勻的米白色地板,地上的影子仿若剪紙。
Picture
Picture
教堂的建材是紅色砂岩,開採自附近的城鎮,整座建物由簡單的輪廓構成,但有許多繁複裝飾。
Picture
門的左側,一位英勇的騎士刺出長矛,殺死一隻卡通般的怪物。
Picture
立面上左邊,手上拿著教堂模型的年輕男子,是德國的亨利二世,建造費用的贊助者,以及他的妻子Kunigunde。
Picture
教堂裡面的光線充足,涼爽而安靜。左側,逝去的名人雕像靜靜地躺著。我看到伯爵Rudolf V Thierstein(1318)。他的面容安詳,雙手於胸前合十,身旁擺著劍。
Picture
騎士Burkart V. Massmuenster (1383)全副武裝。這棟教堂是羅曼風格(Romanesque style),十二世紀時主體建築大約完成,哥德式的拱頂是後來才添加上去的,在1356年地震後,經過局部重建。
Picture
祭壇背後,有兩扇門通往地窖。地窖裡十分陰涼。
Picture
Picture
天花板上是古老的壁畫,繪著基督的故事,四周六角星星散落。
Picture
幾百年來,教會是人們生活的中心,所有的榮耀都屬於此。而在我們的時代,榮耀歸於塵世,降落在名人和個人身上。我們購買昂貴奢華的商品,來榮耀自己的生活。人們不再追求謙卑的美德。

但危險的是,在我們的時代裡,如果一個人失落了自己,就失去了所有,再不會有引導我們的神。但誰又能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生活?現代生活裡,上天不再有引導人們的權力,但在此同時,人也失去能夠倚靠更大力量的解脫感。

教堂邊上就是一座哥德式花園,四條走廊圍繞中間的綠意,廊邊一整排精美的哥德式窗戶。牆上掛著無數的紀念銘文,見證巴塞爾富商顯貴的歷史。這座哥德花園,仿若簡・奧斯汀小說中常見的場景。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花園的小門,通往一大片空地。
Picture
城鎮的教堂通常都座落在小山上,也是城鎮的最高點,這片空地就像一座巨大的陽台,人們就在這裡遠眺城市景觀,伴著四周的美麗綠葉。
Picture
Picture
繽紛舞台市政廳

搭著同一線電車,我去參觀了巴塞爾的市政廳,同樣也是紅色砂岩建築。市鎮廳前的廣場狹窄。我不知道是哪位建築師設計了這座市政廳,但它看起來相當帶有喜感。原來充滿節慶氣氛的壁畫,是德國畫家小漢斯・霍爾班(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所繪。

很難不注意到牆面上紅色和金色的人物圖樣,以及豐富多彩,綠色、白色、橙色、紅色的屋瓦。窗戶和窗扇設計成對稱的矩形排列。色彩甚至有些過於鮮艷,像一座奇異的舞台佈景。

Picture
Picture
市政廳裡面就更加有趣了。深絳色的牆壁上,繪著比真人高大一些、穿著華服的人物,設色鮮明,輪廓線清晰,似乎是用以娛樂觀眾,而不是讓人敬畏景仰。樓梯口站著一位身穿金色鎧甲的騎士,手持權杖,面帶勝利的微笑。這樣的市政廳不適合一板一眼的會談,倒是很適合對遊客展示巴塞爾的財富,或者舉辦豪華的化妝舞會。​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我在冰淇淋店Moevenpicl坐下,點了一客「瑞士之夢」。
Picture
奶昔的口感濃稠,觸口冰涼。啜飲奶昔,看著逗趣的綠色電車在街上滑行,耳邊響著輕快的鈴聲。香脆的核桃和香草奶油混合,堅果的香味在嘴裡散開。一對法國夫婦坐了下來,用法文點了菜。服務員用德語回答,面帶微笑。看到他們用不同的語言互相溝通,十分有趣。他們雖然堅持說自己的語言,也尊重別人選擇其他語言的權利。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十九天(July 14, 2013)

7/14/2013

0 Comments

 
維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

往小鎮去的路

到維特拉設計博物館,要搭巴士55號線,穿越瑞士邊境進入德國,博物館位於Weil-am-Rhein這個小鎮。從最近的電車站Tellplatz出發,搭上15路電車,在Claraplatz廣場轉車。這時候才早上九點半,Claraplatz很安靜。四周有幾個爸爸推著嬰兒車。某位爸爸停下來問某條街怎麼走。一位身材窈窕、美麗的銀髮太太站在我的對面,一位老先生走近,兩人說起話來,似乎是她的丈夫。

巴士來了,這對夫婦向我的方向走來,問司機這是否是前往維特拉設計博物館的車,上了車。我隨後上車,給司機看了手上的巴塞爾通行卡,詢問是否要再額外支付費用。他說不必了。我找了中間的位置坐下。幾分鐘後,兩個女孩上車了,坐在我後面,竟是昨晚剛搬到我房間的韓國女孩。我們相視而笑。因為我不會講韓語,而兩位韓國女孩只會說一點英語,我們沒有多聊。 

巴士駛過安靜的小鎮,路旁怡人的樹木林立,來到一條公路邊。公路的兩旁都只有大片的草地,綴著正開著的小白花。兩座簡潔的不銹鋼的巴士候車亭,面對面。巴士站上的時間表寫著,最後一班車是下午6點40分。路的左邊,草地一望無際。路的右邊,可以看見一團扭曲的量體和蜿蜒的小路。

星期天,家庭日

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地方像一間觀光工廠。或許這裡會展示椅子的製作過程?(後來發現沒有)人們可以在觀看中獲得樂趣,認識這個品牌,在離開時可能會買一些東西。中央的草地上,有台廂型車販賣冰淇淋,更增添了家庭郊遊的幸福氣氛。

Picture
 走近由赫爾佐格與 德・美隆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為維特拉博物館設計的展示間,這棟四層樓的建築用以展示維特拉的經典系列(Home Collection)。建築採用尖頂房屋的輪廓,似乎隱喻著「家」的原型。房屋的輪廓延展為長條,十幾個長條交錯堆疊,中央有許多畸零空間。
Picture
Picture
雅克・赫爾佐格( Jacques Herzog,1950-)與皮埃爾・德・美隆(Pierre de Meuron,1950-)於1978年在瑞士巴塞爾成立事務所,現今合夥人已由當初的兩位增加至五位。他們的案子以公共建築為主,著名的建築案包括將倫敦的河岸發電站改裝為泰特現代美術館,以及為2008年北京奧運所建的鳥巢。

我看到樹下擺著許多色澤鮮豔的辦公椅,人們自己帶了午餐和書,揀一張喜愛的椅子,一片宜人的樹蔭,享受日光。孩子們在四周遊戲。我在樹蔭下坐了下來,吃自己做的三明治,閱讀路易斯・康(Louis Kahn, 1901-1974)展覽的小冊子。枝葉扶疏的陰影,落在小冊子上。陽光非常強烈,我需要戴上太陽眼鏡才能好好閱讀。

不遠處有圈圍欄,裡面有著一整群查爾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 1907-1978)的著名大象椅。粉紅色、綠色、藍色和黃色,這些令人愉悅的顏色很適合星期天的早晨。一個男孩走近大象。他的母親跑過他身旁,抓住其中一隻大象的耳朵,以德文問他:「這是什麼?」「大象!」看著媽媽騎著大象,假裝往他衝過來,男孩哈哈大笑起來。他也搶下一隻黃色的大象當座騎,一頭金髮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建築導覽

露台上有一間咖啡廳。人們穿著別緻,啜飲礦泉水。我在樹下坐到十二點半,起身加入建築導覽。導覽員是一位女士,身穿正式套裝。至少有二十人在我們這一組:許多人來自義大利、法國、比利時,還有兩位韓國女孩和一位日本男生。日本男生身穿黑色背心和短褲,脖子上掛著巨大的相機。他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或落在最後面,我想是為了拍出好照片。

導覽從尚·普維(Jean Prouvé, 1901-1984)設計的預造結構開始,Mobiloil Socony-Vacuum公司於1953年委託普維設計加油站,由預鑄的金屬零件組成,能在不同地方搭造。Vitra Campus裡共有三座,我們眼前的這座結構,完成於2003年。
Picture
這座臨時結構的用色新鮮有趣:紅橙色、綠色、白色。建築的元素乾淨簡潔、富含幾何,反映了理性的精神。 這樣的建築很討使用者喜愛,設計圓滑不露鋒芒。一切都很合理。Jean Prouve生於法國東北部的城市南錫,母親是鋼琴家,父親是藝術家,從小在學者和藝術家包圍的環境下長大,畢業後跟隨鐵匠Emile Robert學藝,後來自學成為設計師、建築師。

廠區大道的盡頭,可以看見兩棟建築並肩而立:左邊是一座波紋鋁板廠結構,右邊是Alvaro Siza設計的鑲著白邊的紅磚建築。一座奇異的桁架橋連接兩邊。我們的導覽員解釋,橋樑也是由Alvaro Siza設計,下雨天時會下降遮雨,避免運送中的椅子零件淋濕。可惜我們是在星期天造訪,工廠休假,看不到運作中的橋。

Picture
波紋鋁板的廠區建築: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1981年發生了火災,燒毀原建於1950年的維特拉工廠。他們重建時,決定與建築師合作,而不是只建造普通的廠房。對我來說,維特拉有些類似台灣從事製造業的家族企業,以其卓越的技術或工藝起家,只不過維特拉的主席Rolf Fehlbaum投資在後來成名的設計師身上:取得Eames家具的獨家權利,並邀請年輕建築師打造廠區。藉由賦予工廠建築特色,塑造了國際化的企業形象。少有一地能同時聚集這麼多建築師的作品,因此即使維特拉的工廠要求人們購票參觀,遊客還是買單。
我不知道為什麼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以太空船的概念來建造消防站,這是她建築生涯中第一棟實際建造完成的作品。如果她在論述上能夠說服人,我或許可以接受這棟建築帶給人的不舒服感。否則,我可能會抱怨傾斜銳利的線條讓人太過頭暈。兩邊不對稱的牆壁、傾斜的門,都讓我仿若置身船上。一切都在搖晃,看上去很不平衡,重現了暈船的感受。 
消防站的外觀:
Picture
由消防站內往外看:
Picture
消防站一樓,消防員們的集合及演練空間(天花板是斜的@@)
Picture
Picture
扎哈·哈迪德的建築裡,到處都是鋒利的邊緣。如果有火災,消防人員在執行任務時,很可能撞到建築物的尖尖角角。在實用性上,它失敗了。所以我很好奇,作為一篇宣言,它有多成功?扎哈·哈迪德的網站上,聲稱這棟建築的概念是「凝止的動作(movement frozen)」,也是一棟「警醒(alert)」的結構,可以在任何時刻投入行動,這樣看來,概念倒是很符合它在防火上的功能。導覽員解釋,晚間加上照明效果,會讓這棟建築更像於一艘漂浮的太空飛船。
也是消防站的一樓,右側是消防員們的置物間:
Picture
Picture
左方黑色大牆的底部,是通往消防員置物間的走道:
Picture
消防員的置物間:
Picture
一樓的展示間:
Picture
Picture
往二樓的階梯:
Picture
右側是往二樓的階梯,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樓梯踏板是直接嵌在牆上,其他部分是懸空的(驚)。導覽員好像有說承重,但我忘了,我們一行人往上,都沒問題~
Picture
消防站二樓的樣子: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二樓的露台:
Picture
消防站一樓的出口/入口:
Picture
第二站是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物。大廈入口前面有一條很長的L形小徑,一側立著長牆。牆稍稍高於眼睛的水平。當我沿著小徑行走,右側是草地,左側厚厚的混凝土牆擋住所有的視線。長牆的設計,給予行人一些停頓沈思的時間。
Picture
混凝土牆上有樹葉的拓印,是柯布喜歡的手法,據說,柯布喜歡在建築物上留下「人性的痕跡」。也許安籐忠雄有意向柯布西耶致敬?
Picture
Picture
入口是一個小門。當我走進去時,感到有點失望。當我沿著外面的人行道行走,感受到那樣沈厚的寧靜,但迎面而來的卻是相當侷促的空間。它看來小巧精細......
Picture
Picture
左側有一間小型會議室,擺著賈斯伯·莫里森(Jasper Morrison)的桌子。
Picture
Picture
我們坐了下來,導覽員告訴我們櫻桃樹的故事:安藤忠雄要求一定要保留基地上的櫻花樹,他才願意接下這件案子。
Picture
建築物周圍有一道外牆,在建物和牆之間圍出了一個庭院。這樣的外牆,類似路易斯·康的常用手法,能夠增加遮蔭處。然而,這不像設計師設想的那樣有效。中庭裡仍然有點熱,這裡擺了許多由法國兄弟檔設計師Ronan & Erwan Bouroullec設計的椅子。這款椅子被稱為Vegetal,靈感來自一棵樹。當一組椅子擺在一起,看起來就像一座小森林。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這座建築坐落在一個小丘上。我在建築的周圍徘徊了一會兒,來到博物館前的空地,在這裡我可以看到代表維特拉的雕塑作品,後方背景是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建築。
Picture
雕塑的造形是三把製造椅子的工具,表面顯得有些粗糙。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建築,遠遠地看,顯得有趣和異想天開,但仔細檢視,有些部分的曲線不大流暢,好像曲線停滯了,在不順暢的地方有多餘的氣泡,將要浮上表面。某些量體的形狀奇怪,讓我懷疑內部的空間真能有實際用途嗎?Ronchamps禮拜堂的表面也是帶雕塑造型的,但曲線是和諧的,沒有勉強的痕跡。這座建築在1989年完成,不知道工程師當時是怎麼樣建模。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夢幻椅子展場

維特拉電梯裡的按鈕,是用小塑料瓶蓋做的。
Picture
閣樓驚人的美,展示間精緻夢幻,落地窗收進大片鄉村景緻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但當我一層層往下逛,這股魔法漸漸消散。這裡感覺越來越像一家高檔的宜家家飾,一個如果你不買東西,就沒有意義的地方。設計和藝術最令人沮喪的是,它們的價值有大部分決定於人們是不是願意花錢買它。設計者和贊助人/買方只有在這個層面上互動。維特拉的行銷技巧很不錯,例如「維特拉一百名人牆」,這面牆上有一百幅頗具質感的黑白照片,內容是一百位各領域的知名人士,與他們最喜愛的維特拉椅子合影。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每款椅子前面都有逗趣的便條紙註解~
這款是:「坐好坐直!(Sit Up Straight)」

Picture
「找到你最喜歡的椅子」展區則擺出所有經典椅,所有椅款統一用黑色布料,椅背上以白色字體繡出每個款式的名字,展區採攝影棚的擺設方式,讓人有機會和喜歡的椅款合影。這些展區的設計,都旨在創造故事或連結,讓你想要某些東西。​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整個環境成功地引起我購買的慾望,因為買不起椅子,我在一樓的紀念品商店搜索其他我買得起的東西。我買了兩張明信片、一盒拼圖、一支攪拌棒。購物後,我回到賈斯柏・莫理森設計的候車亭,坐在Eames設計的Eames DKR金屬無扶手椅上,等待著最後一班回巴塞爾市中心的車。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十八天(July13, 2013)

7/13/2013

0 Comments

 
慢吞吞的早晨

今天真的很累,像站在眩目的陽光下,睜不開眼。當我醒來的時候,房間裡的其他人都離開了。我看看手機螢幕,已經是中午了。勉強自己進浴室沖澡,腦袋還是渾渾噩噩。我決定暫且不理會面前等著我去探索的城市,給自己一天假期。

決心為自己做一頓豐盛的午餐,我又去了超市,買了些茄子和櫛瓜。

在平底鍋上刷了一些奶油,撒上一點辣椒,把切片的茄子和櫛瓜擺上去煎,直到蔬菜散發令人愉快的奶油香氣。

另一個鍋裡的水煮沸。當水燒開,往裡面撒一些鹽,把義大利麵條放進鍋裡,沿著鍋緣展開,像一把扇子。

廚房裡有兩台爐子,但都有些問題。我不得不交替著用,從這個爐移到那個爐,就像排一段舞。除了主菜,我切了幾片起司和麵包,泡了一杯紅茶。

慢慢煮好了飯,望著窗外綠樹午後陽光,慢慢地吃。吃完,已經下午四點半了。

我的新室友Ninthja提議,如果她今天早點回來,我們就一起去城市周圍散步。她在昨天傍晚抵達,將停留在巴塞爾一週,參加有機農業研討會。 

Ninthja有著圓潤的眼睛,和善神情。她的故鄉在印度,但已在柏林讀了五年的書。皮膚曬得黝黑,襯上金耳環特別亮眼。

一起散步的新朋友

接近六點, Ninthja回來了。我等她換下參加迎新活動的正式套裝,改換休閒服,粉紅色polo衫和牛仔褲。然後,我們到街上去。

街車在Tellplatz穿梭不停 ,Tellplatz是離旅館最近的街車站,也是一個小廣場。街車的車身狹窄,不規則的幾何形狀。車身鋒利的邊緣被削出導角,留下一寬寬的邊緣。車窗很大,車身是亮眼的綠色。街車移動的時候,看起來像一排香煙盒成串滑行。每經過一個路口,司機總會敲響鈴聲,一切看來更加逗趣。

我猜想他們為什麼不建地鐵系統,而是造了街車。或許是因為巴塞爾的人口密度不像亞洲城市那麼高,蓋地面上的街車,比蓋地底下的地鐵,比較符合經濟效益。

我們走到巴塞爾火車站。火車站邊有一間希爾頓旅館,立面上寫著「巴塞爾火車站(SSB巴塞爾)」。我們各自為對方拍了照片。經過近兩個星期的獨自旅行,再遇見能夠並行的旅伴,感覺很好。兩個人一起走,不必隨時警戒,更感到輕鬆多了。我們瀏覽了手錶商店的櫥窗,發現這裡的錶相當昂貴。 在一棟圓錐型的建築前,Ninthja用她自己的相機拍了幾張照片,也幫我拍了幾張,笑著說要再寄給我。​

Picture
回到旅舍,晚上八點左右,外頭仍有日光。 Ninthja去廚房煮飯,我去洗澡。我在上鋪,計劃明天到威察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的旅程,Ninthja在下鋪準備研討會的報告。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十七天 (July 12, 2013)

7/12/2013

0 Comments

 
新房間

依稀記得昨晚摸索通過長廊,底部是一間類似學生餐廳的大房間,側邊有一張大木桌,略微磨損,牆上貼著丁丁歷險記的海報,再往裡走就是廚房。一位中年單車手坐在餐桌前,正盯著手機螢幕。我看著手上的字條,上面寫著我的房間有扇橙色的門,但我已經在二樓了,卻還沒看見所謂橙色的門。我站在那裡,困惑難解。

一個男人走了過來,顯然剛盥洗完,要回自己的房間。我拿著紙條問他,他指著我面前的那扇門,門上有著橙色的邊框。 「這是橙色的,試試你的鑰匙」。我試了試,門打開了。「你真幸運,我們是室友了」,他說。

房間裡有八張床,我是唯一的女生。幸運的是還有一個上鋪,我喜歡上舖的隱秘安全。不久另一位男生走進房間,自我介紹他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在這裡參加巴塞爾設計學院(The Basel School of Design)平面設計的暑期課程。巴塞爾的平面設計相當有名,雅明・霍夫曼(Armin Hofmann)和依米爾・盧德(Emil Ruder)都來自這裡。他告訴我,學校裡的研究生即將舉辦期末展覽,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他遞給我一疊門票,包括萊茵河渡船的船票、參觀巴塞爾文化博物館的免費門票。他的名字是查爾斯。

迷路巴塞爾

我拿著查爾斯給我的門票,乘街車前往市中心,準備去探索建築博物館(S AM-Swiss Architecture Museum)。太陽無情的照耀著,我對於獨自徘徊在歐洲,突然感到破碎和不安。我在Barfuesserplatz下車 。沿著手繪的地圖,走上斜坡,抵達掛滿旗子標誌的建築博物館。

推開門,一間美麗的餐廳映入眼簾。走廊的盡頭是接待區,一位漂亮的女士坐在她的電腦前工作。我詢問這裡是否是建築博物館,她親切地回答是,但說目前並沒有展覽。我略帶失望,走了出來,打算隨機漫步,看看我能在這個城市裡偶然發現什麼。

經過一畦噴泉池,人們圍坐池邊觀看。噴泉的中心的結構有一條長長的管子,長管瘋狂地擺動,看起來頗有性暗示,池裡其他的雕塑也有長管零件,據說此組雕塑的某些組件來自舊戲院。
Picture
我在噴泉邊坐下,在一片陽光中,看著其他結構雕塑。我被一個小的雕塑吸引,它有兩個勺子狀的手臂,辛勤地舀水。彎曲的身子和滑稽的眼睛,看起來像一位忠誠的僕人。
Picture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出生於巴塞爾的藝術家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1925-1991)設計的「狂歡節噴泉(Fasnachtsbrunnen/ Carnival Fountain)」,他的作品被稱為「動力藝術(kinetic art)」,使用工業化時代的機器組件,拼裝成既不冷冰冰,亦不有效率,大異於人們印象中的機器雕塑。

認識現代繪畫的好地方:巴塞爾美術館

我在鎮上漫步。道路的路標小巧,天氣炎熱。我快被烤焦了,走到一個有巨大鐵人的路口,鐵人約有三層樓高,由片狀的黑色鑄鐵組成,揮舞著手上的鐵錘,不停地敲擊著,據說這是代表人類無止盡的工作,或者說人生無止盡的苦役?這樣冰冷工業的雕塑,果真符合巴塞爾工業城市的形象,雖說這件作品同時也散佈在世界上的其他都市,韓國首爾就有這系列作品中,最大的一座鐵人雕塑。
Picture
我徘徊在大街上,直到走到藝術博物館的入口處。
Picture
剛開始,我是被博物館的門廊上擺著的小冊子吸引,雖然是用我不那麼熟悉的德文和法文印製,封面整齊的字體,仍不限於語言的隔閡,傳達了一種前衛感。在入口處的右側有一間時髦的咖啡館,裝潢的主色調是黑白,服務生都穿著白襯衫,打上黑色領帶。

推開美術館的沉重玻璃門,現在的主題展是畢卡索回顧展。我一直不喜歡畢卡索。從他的生平事蹟和一些畫作中,我一直懷疑他是無可救藥的沙文主義者。看他畫的亞維儂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完成於1907年),一位畫家怎麼可能為了捕捉身體動作,將女性身體如物品般切割,將她們的目光描繪如木偶。結婚後,他為妻子奧爾加(Olga)畫了肖像。他一廂情願地將另一半幻想成無可挑剔的女神,當他的幻想破滅,又將妻子描繪猙獰如女妖,如1931年完成的,「持刺刀的女人(Woman with a Stiletto)」 。

我走進二十世紀畫家的展覽間,雀躍地發現一些來自巴黎的印象派作品。我是多麼地想念長棍麵包、冰淇淋、悠閒的氣氛。

艾菲爾鐵塔被分割成充滿活力的橙色和赭色色塊。天空點綴著銀色的氣泡,泛著金屬般的光澤。鐵塔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畫家是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1885-1941),德勞內生於巴黎,母親是女伯爵Berthe Félicie de Rose,父母親離婚後,他跟著阿姨,在法國中部布爾日附近的La Ronchère長大,但十七歲時就回到巴黎,學習裝飾藝術。

1909年開始,羅伯特畫了一系列以巴黎和艾非爾鐵塔為題材的作品,這幅畫完成於1910-1911。1910年,羅伯特年方二十五,與Sonia Terk(1885-1979)相識並結婚。

Picture
Sonia Delaunay也是位畫家,生於昔日俄羅斯帝國的Gradizhsk(今日烏克蘭境內),她在聖彼得堡受成長,在德國接受藝術教育,後來來到巴黎,與羅伯特在巴黎相遇。

走著走著,發現一區館藏,有著不少的保羅·克利(1879-1940)畫作。我第一次看到克利的畫作,是在十幾歲時,一幅雜誌上的圖片:無數的小方塊,色調有些微差異,色塊間由線寬細微卻帶著手寫粗糙感的線條分隔。所有的小方塊形成一大片和諧的鳥瞰圖。克利的作品總是讓我想起建築、村莊、城市,畫面上聚集許多類似但個別不同的小單位。假使要設計一棟公寓大樓的配色,克利將是很好的靈感來源,保留了整體的和諧,卻也不失去每個單元的個性。親眼看見克利作品,與複製品相比,畫作的顏色顯得更明亮、更具立體感。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在這間博物館裡,我遇到了一位新朋友馬克思・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即使在美術館冷冰冰的展間裡,他的「The Nizza in Frankfurt on Main」仍充滿生命力,畫布上,一切都有點滑稽、扭曲。鐵路、公園,這些主題的本質可說是無聊的,工業化的,但貝克曼的構圖賦予了他們戲劇化的特質,而他所使用的鮮豔色彩,讓畫作帶著童話般的夢幻。
Picture
Picture
為了保有從貝克曼畫作上得來不易的愉悅歡欣 ,我趕緊從我們陰沉的朋友(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身邊走開。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做晚飯

我去了超市,買了一條法國麵包,一罐海鮮義大利麵醬。做晚飯時,一個中國女孩走進廚房,我們開始聊天。她與她的其他五個同學都來自深圳,在維也納的建築學院當交換學生,趁回國前一起旅行。其中一個女孩長髮飄逸,雖是深圳人,說話卻是道地的台灣口音。​


我吃著義大利麵,上面撒著麵包片,他們品嚐看似美味的微波食品。我們談到了彼此的旅行計劃。他們的行程輕鬆不趕急。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十六天(July 11, 2013)

7/11/2013

0 Comments

 
坐看繁華:紡織及裝飾藝術美術館

旅館的空氣,有著舊時代的味道。 電梯口是沈重的不鏽鋼門,飾銅把手,往左拉開,裡頭鋪了紅地毯。 我擠進電梯,下樓。 今天的故事分成兩部分:上午獻給了椅子,下午在法國高速列車上度過。

往織品及裝飾藝術美術館的路上,散落著古董店和畫廊,這條路的名字是「慈善路 (rue de la Charité)」。每次我看著路標,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名老婦人,手臂上懸著籃子。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這個路名是為了紀念里昂建於西元1622年,毀於西元1934的慈善收容院(l’hospice de la Charité),當時號稱里昂第二大的醫院。不久,走到了美術館的入口,面向街的那扇櫥窗裡,紀念品商店的木架上,繫著美麗華貴的絲巾,一束束如錦簇花開。

踏入陽光明媚的中庭,博物館的前身是藝術與產業博物館,於1864年開幕,原位於里昂商會所在的建築中(Palais de la Bourse ,後增加館藏)。1939年戰時,館藏暫時撤出,1945年重新開幕時,遷移到這座建築,這裡原是1730年當時里昂的路政官(voyer de la ville)兼建築師Claude Bertauds的宅邸。

Picture
博物館目前正在舉行義大利品牌MOROSO的椅子展「A Lateral Look」 ,展出Patrizia Moroso的椅子蒐藏。中庭的邊緣也擺上了幾張躺椅。橙色,黑色,黃色與米色,椅子鮮豔的色彩和背後建築米白色古典的建築設計形成強烈的反差。其中最大的那張椅子,頂部向後彎曲,張揚大膽的個性,讓人想起非洲的國王。然而,椅子是以塑膠條編織,這樣的材料讓它看起來有些廉價。椅座倒是很寬,能讓人舒適地坐進去。
Picture
展覽館的入口位於那一排古典建築正中央,是一扇不起眼的木門。我一走進去,兩名工作人員就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年輕的那一位向我解釋博物館的佈局。這裡很安靜,展出的古代織物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埃及時代。再往裡走,一襲土耳其長袍,綴滿精緻繁複的玫瑰刺繡,驚人地美。袍上黃色和紅色玫瑰盛開,外邊圍繞著不斷擴張、相互交織的藤蔓。
Picture
我對MOROSO這個品牌了解不多 ,但漫步通過展覽,也認出幾位設計師的名字,例如以色列的著名設計師Ron Arad(1951-)、瑞典的設計團體Front Design,由Sofia Lagerkvist、Charlotte von der Lancken、Anna Lindgren三位設計師組成,工作室設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Ron Arad設計的座椅:
Picture
Picture
Front設計的沙發椅: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其中一間展區的設計就像一座倉庫,椅子被擱在粗糙的棧板上,製作未完成的原型也被展出,數卷試驗用的椅面布料斜倚在木架上...
Picture
Picture
我試坐了澳洲設計師馬克·紐森(Marc Newson, 1963-)的椅子,這把外形很有太空奇幻感的椅子在香港機場也看得到,當我在寫關於機場椅子的論文時,只能從照片裡看到椅子的式樣。坐起來比我想像的更硬。
Picture
我穿梭其中,一邊想,如果可以從這座倉庫裡帶走一張椅子,我會挑哪一張?如果在室內,我會擺一張西班牙設計師Patricia Urqiola(1961-)狀如黑蛇纏繞般的躺椅,佛洛伊德的諮詢室裡,總會擺著一張長沙發,我覺得 Urqiola 的這張椅子可以榮登新一代的治療椅,在這張椅子上可以安心說出所有最陰暗的心事。
Picture
如果要享受夏日陽光,我會在花園裡擺上荷蘭設計師Tord Boontje(1968-)的雨系列(Rain),鏤空的花紋將陽光濾得細碎,投射出精細如十字繡般的花紋。
Picture
花了大半天盯著古董紡織品和各種的椅子,有些頭暈腦脹,回到中庭享受陽光,天氣晴朗,只缺了白葡萄酒和三明治,就能擺一席野餐。

等到博物館的午休結束,我繼續參觀二樓的紡織品館藏。華美的宮廷服飾,即使是一襲男士的天藍色外衣,翻過袖子,背面也有無數刺繡花樣。裝飾凡爾賽宮的布縵,閃爍著微妙的漸變色彩。看著這一區的衣飾,不難想像,法國皇室當年生活的豪奢耽美。十七世紀的宗教長袍,十五世紀刺繡的聖經書盒都在這裡展出。這些作品曠日費時,如同所有的藝術,當時的織工為兩大權力服務:宗教和政治。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具公司MOROSO和美術館之間的密切合作。展覽期間,MOROSO為博物館二樓的永久收藏品提供搭配的椅子。遊客可以一邊欣賞紡織品,一邊體驗MOROSO的椅子。雖然有些椅子顯得過於精緻或昂貴,幾乎讓人覺得坐下是對這把精美椅子的褻瀆,不過經典藏品和現代椅子的組合,很有意思。

下午三點左右,我踏出博物館,決定在離開里昂之前,再去一次在里昂第一次造訪的咖啡廳。我點了里昂沙拉(salade lyonnaise),一大盤新鮮的沙拉葉、火腿片,水波蛋,在鄰座情侶的側目下,一個人吃完整盤沙拉,配著冰鎮過的檸檬汽水,輕快爽利。

一路走回維多利亞旅館,領回行李。妝容精緻的櫃台人員從衣帽間拿出我的黑色背包,問我要去哪裡。我回答,要去搭往巴塞爾(Basel)的火車。她困惑地看著我,重複又問:「Basel?奇怪,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我聞言驚訝,後來到達火車站後才發現,巴塞爾的法文名,叫做Bâle,或許是法國人少用英文的巴塞爾(Basel)來稱呼那個城市。


到哪去了,高速列車?

我的火車預計在下午四點零四分開車。一個小時前就從旅館出發的我,幾乎就要趕不上了,在街車上緊張地倒數站名,當我終於趕到車站,大廳的螢幕卻顯示火車晚點一個小時。一大群人站在螢幕前,焦急地等待公佈月台資訊。今天搭的是TGV(Train à Grande Vitesse),也就是法國的高速列車,票價比一般的火車貴。

我坐在車站設置的等待區,面對螢幕的位置都被坐滿了,我不得不頻頻回頭,才看得到螢幕上的火車資訊。半小時後,火車的狀態從延遲半小時變成一個小時,我才想到,必須在搭上火車前打電話給旅館,告訴他們我會很晚才到。

車站裡提供二十分鐘免費的無線網路,但網路電話的訊號不穩,加上車站裡嘈雜不堪,我被旅館的櫃檯人員掛了三次電話。我看著公用電話上的指示,試圖用信用卡打電話,但打不通。沒有別的選擇,只好走進書店買了價值7.5歐元的電話卡,終於聽得到另一端的聲音,和櫃台人員的先生多次確認,拿到取鑰匙的密碼。

令人驚訝的是,火車延遲了三個小時,但抵達巴塞爾的時間卻只晚了一個半小時。或許列車長一路上都悄悄地超速趕進度?我的後面坐著三位法國青少女,一路如火雞般咯咯地笑。當她們在米盧斯(Mulhouse)下車,我鬆了一口氣,感謝上帝。

當火車駛進巴塞爾,天已經黑了。走進車站,穿過一扇不起眼的門,一道同樣不起眼的標語映入眼簾,寫著「歡迎來到瑞士」。兩名海關人員站在那裡,看著旅客走過。我穿過走廊,直抵Media Markt,這是歐洲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商品零售商,在巴塞爾車站裡也有分店。往下走到地面層,左轉直走至Tellplatz廣場 ,向右轉到Gruesslaenderfield。人們在露天咖啡座共進晚餐,笑語宴宴。

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在正確的地方,一路上探頭探腦,在巷子盡頭,終於看到了旅館招牌和鑰匙機。輸入密碼,鑰匙掉了下來,夾著一張手寫的紙條,上面說我應該往塗鴉牆的方向走,我的房間有著橙色的門。

當我終於進了房間,已經是晚上十點,一位和善的新室友試圖跟我聊天,但我很快就在喃喃細語中睡著了。
​

​​​​​​​
0 Comments
<<Previous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ly 2013
    June 2013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