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Chih Ko
  • Welcome
  • Illustration
    • Mourning
    • Christmas Doodling
    • In Love Again
  • How to Plant Djulis
  • How to Plant Autumn Maple Tree
  • How to Plant Whole-leaf Hawthorn
  • How to Plant Cucumber
  • How to Plant Kodama Watermelon
  • How to Plant Melon
  • How to Plant Papaya
  • How to Plant Edamame
  • How to Plant Tomato
  • How to Plant Beautyleaf
  • 宜蘭 - 日暮晴 - 蔬食早午餐
  • 台北 - 養心茶樓:
  • 台南 - 幸屋蔬食早餐:部分吐司、漢堡可做 vegan 全素
  • 台中 - 東京豆腐鍋:特別菜單超值純素豆腐鍋、三井 outlet 素食
  • 台南 - 莘咖哩:美味印度咖哩和烤餅、咖哩餃 samosa
  • 台南 - 太郎中華拉麵
  • 台中 - 文心秀泰 - 喊燒鐵板燒 - 方便素 雙拼套餐
  • 彰化 - 和美 - 心鮮 好素集 :素食關東煮、素食大亨堡
  • 彰化市 - 愛詩蔬食 Love's Cafe
  • 台中 - 文心秀泰 - 金爸爸 Paparich - 純素咖哩便當
  • 台北 - 綠帶烘焙坊 - 美味茴香杏仁餅乾,另有純素鹹派和旦糕
  • 彰化 - 木木 食分想念:全素串燒定食、商業午餐(NTD 119)
  • 彰化 - the planet 星球咖啡:全素泰式酸辣漢堡套餐、植物奶拿鐵
  • 彰化市 - 得來素:純素炸 G 三明治、薯餅、咖哩抓餅
  • 彰化 - 圓味壽司(葷素共食)- 素玉米、素鬆壽司、素味增湯
  • 彰化 - 如意蔬食早餐:純素香煎馬鈴薯三明治、麻醬涼麵、麻辣涼麵
  • 台北 - 幸福樹蔬食 - 可口純素義大利麵、美味會津醬汁珠排
  • 全家 x 上善豆家 - 素食聯名商品:麻油娃娃蔬菜湯
  • Door Elfie
  • How to Plant Cassia sophera var. penhuana
  • How to Plant Lanyu Tabernaemontana
  • How to Plant Euscaphis japonica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五天(June 30, 2013)

6/30/2013

0 Comments

 
到波提耶古城去(Poitiers)

五點半起床,悄悄提起行李,大部份的室友都還在睡覺,韓國女生Kim從被窩裡探頭和我說再見。背著我的黑色背包,一手拎著早餐的水果,離開了住了整個星期的民宿。

離開前,拍了二樓的旋轉梯:
Picture
天已經亮了,是澄澈的灰藍色。
Picture
清晨走在郊區,心情有些忐忑,還好,十幾分鐘的路程,一路平靜。地鐵上的乘客略帶惺忪的沈默,換車,到巴黎的鐵路東站(Gare de l’Est)搭高速鐵路SNCF。東站的月台是倒退式的,進站的列車往後停進凹槽,許多人手上都拿著一杯熱咖啡。不知道為什麼,這裡讓我想到哈利波特,爸媽帶小孩拉著行李箱的場景,可能是全家人要到中南部渡假,在大清早看來,卻有點像要送小孩上寄宿學校。

車廂裡,對面的女士帶著她心愛的貓,絮絮叨叨地和貓說話。

​抵達波提耶車站,才早上八點多,我到麵包店買了巧克力可頌和濃縮咖啡,坐在車站靠窗的位置,看著空曠的軌道,車站打掃的員工和麵包店的女店員親吻臉頰,互道早安。
波提耶位在一座小山丘上,走上斜坡,經過長長的階梯,走進安靜的古城街區。
Picture
規模頗大的郵局橫霸了一方街角。
Picture
旅遊中心就在聖母院(Notre Dame de la grand)對面。
Picture
親切的櫃台人員馬上就找到我需要的英文地圖和活動小冊子。拿著地圖和導覽本子,我坐在樹蔭下,打勾想去的地方。

一路走來,店家花花綠綠,卻一家都沒開,寂靜的星期日早晨。走到一個路口,聽見唱詩班的歌聲,一對夫婦帶著孩子們,穿著很好的衣服正要去彌撒。

十二點聖母院的鐘聲響了,聲調不高亢也不低沈,平凡的鐘聲。
Picture
Picture
正午的陽光扎眼,我走進聖母院,一時之間適應不了黑暗,只看見極豔色的窗。
Picture
再一轉彎是彩繪著幾何圖形的柱子。
Picture
聖壇上方開了兩扇天窗,方形黑框窗格,仿若將陽光抓結成束,灑落,空氣和光都有了形體。
Picture
邊龕有一位女子跪在毯上,虔敬地祈禱,讓人想起遠古陰涼寂靜的洞穴。玻璃上的彩繪十分寫實,人物的肌肉紋理和髮絲都栩栩如生。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彩色玻璃窗的外面,是黑色的,由外面看,很難想像到教堂裡的光彩奪目。
Picture
走Grand Rue到了另一間教堂,聖皮埃爾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e Poitiers)。
路上經過可愛的雨傘店,藍天襯著小黃傘,特別美麗。
Picture
Picture
聖皮埃爾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e Poitiers)相當素雅,花窗都是幾何和花草圖案。一群人正在教堂前聚會,長桌上鋪了紅桌巾,擺著各式點心,人們穿著正式,融洽地聊著。
Picture
我像是來自不同世界的訪客,擅自穿越人群,繞過長桌,踏入教堂參觀,這裡的花窗並沒有色彩,只有繁複的有機植物和幾何圖案,簡潔的建築。所有人都到門口聊天了,教堂裡一個人也沒有,顯得特別清冷。
Picture
在電影博物館的圓環處等待開門,才坐下不久,一隻花貓,一隻黑貓,躡手躡腳,細聲細語地喵喵叫,過來跟我要蘇打餅吃。僅剩的兩塊蘇打餅很快就分完了,我快步離開。

往回走不小心到了市政廳(Hotel de Ville),很大的廣場,就真是一整片廣闊米白色的石板地,幾不著邊。四邊散落著咖啡廳,許多人在陽光下用餐,我想,原來人都到這裡來了啊,難怪其他地方感覺像座空城。市政廳前有裝置藝術,幾張巨大幾何形狀的雕塑,同樣也是街道家具,人們躺著享受陽光。

Picture
星期天的城市在休息,走在小巷中遇不見一個人,幾乎要讓我覺得太寂寞。
一片尚未佈置完成的櫥窗,白色的木板前散落幾張白紙,角落孤伶伶地坐著一只泰迪熊。
Picture
舊書店的櫥窗裡展開一本泛黃至褐色的書,玻璃窗上貼著「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其他地方沒有的書」。
Picture
即使整座城看似沈睡,有時候,緊閉的木窗後會傳出音樂,讓人忍不住臆測木門後的生活。仔細看看公寓大門,門邊都有極小的門鈴和姓名標籤,手寫的字體,標註每家住戶的名字,一瞬間,緊閉的門窗都有了名字、有了想像的面孔與人情。
Picture
Picture
在車站前的咖啡廳點了法國三明治(庫克先生:croque monsieur)和檸檬汽水,坐在大陽傘下,風啪拉啪拉的吹,連想看本書,書頁都快要壓不住。鬍子老闆兼服務生很勤快,一看我吃完正餐,就問我要什麼甜點。拿出Saul Leiter的攝影集,仔細地檢視照片裡細微的顏色變化,對面鐘塔的分針,緩慢地移動。

好不容易等到四點了,往車站走去,看到不少背著大背包的學生,還有三四個台灣學生,看起來是同樣要到布瓦布榭去,設計工作營的夥伴。到麵包店買了一杯熱巧克力,和大家聊起天來。


往布瓦布榭的車上

搭上接駁車到莊園,車程約有三十分鐘,我在車上和David聊了起來,他來自墨西哥,從事展覽設計九年了,公司讓他來布瓦布榭進修一周,我笑著問他怎麼找到這麼棒的老闆。


和我同組的是來自土耳的Sena,以及來自葡萄牙的Tina。Sena從土耳其到西班牙念研究所,剛剛畢業,進入設計顧問公司工作。Tina在葡萄牙經營民宿(Guesthouse),包括一間餐廳,主打當地農產製作的佳餚,同時也設計傢俱販售。Tina講話總是慢條斯理,她說,葡萄牙人的時間觀比較東方,和其他歐洲國家不大一樣,「我們依自己的喜好運用時間(We use our time to our own pleasure)」,她略帶自豪地說。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四天(June 29, 2013)

6/29/2013

0 Comments

 
柯布先生的公寓 (Apartment Le Corbusier,地鐵站Miche Ange Auteuil)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Charles Édouard Jeanneret-Gris, 1887-1965 )在1933年與堂弟皮耶・江耐瑞(Pierre Jeanneret,1896-1967)共同設計並建造了這棟公寓。公寓落成後,柯布住在這裡的八樓。公寓只在星期六開放參觀,開放時間是早上十點到中午一點,下午一點半到下午五點。

柯布公寓在一座運動館旁,走出地鐵站,上面有花店和咖啡店,看起來是很平靜的街區,從Rue Moliter走到Boulevard d’Auteuil,在Rue Nungesse et Coli左轉。
Picture
公寓的地址是rue Nungesser et Coli 24號。立面看來是普通的公寓大樓,各樓層的門鈴小小的,貼紙標示了柯布基金會在七樓。
Picture
Picture
按鈴,無人應答。左邊雖有門房室,但是裡面沒人。再按了一次鈴,「早安,請問今天能參觀嗎?」「可以」,門開了。入口的大廳,右邊是柯布創作的壁畫,左轉是電梯,電梯口是厚實的金屬門,電梯裡面鋪了紅色地毯,空間僅容三人。到了七樓,開門,走廊出乎意料地狹窄,旁邊是黑色窗格玻璃窗。
Picture
電梯的左側有一座小樓梯往上:
Picture
到了上方的小門:
Picture
一位短髮小姐開了門,裡面正有五到六位法國人在參觀。「早安」,她告訴我門票是三歐元,收了零錢之後到右方的小隔間,拿了門票和導覽小冊遞給我。

一進門右手邊就是柯布的作畫的地方,右側大片的採光窗,光線充足,雖然畫作都移走了,還擺著畫架和凳子,牆面以灰泥砌紅磚及另一種淡色的磚。柯布晚年花了許多時間作畫,他甚至覺得自己的精神多傾注在畫作中,建築只是他創作的一部分。
Picture
柯布從前在畫室工作的樣子:
Picture
Picture
各種介紹柯布作品的小冊子:
Picture
進門左手邊是一座旋轉梯。
Picture
再往左是柯布的客廳,走道旁的牆飾深色木板,客廳裡的牆面,一面大紅,一面大黑,地上鋪著黑白地毯,沙發是方塊狀,整個空間皆以幾何、理性的元素為主。
Picture
Picture
客廳裡的經典傢俱:
Picture
櫥櫃的比例也很美:
Picture
最左邊是飯廳,臨著長窗,外頭就是陽台。窗格的分割比例特異,像是蒙德里安的畫作,尤其是左下角綠、藍、紅、黃的彩色玻璃極亮眼,像是一首小曲。
Picture
從陽台可以清楚地看見對面的體育場。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窗上設了木片製的遮陽拉簾。
Picture
拉開隔間門就是臥室,隔間門體積龐大,但因為地上有淺淺的軌道,拉起來並不費力,門上還連著衣櫥。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浴室如同一個圓柱形的洞穴,在柯布的建築中,常可看見理性與感性的交織,不時會在理性的空間中,看到雕塑般的有機形體。
Picture
面對著浴室的開口,前後空間和家具竟也像一幅抽象畫:右邊上寬下窄的門,和左下的桌櫃形狀相呼應,門的方形和旁邊的黑框方鏡對稱協調,方鏡上方又點了一盞白色圓球燈。各種幾何形狀形成張力,讓人想起柯布自己的雕塑作品。
Picture
​房間裡的大床也引人注目,這張床有長長的床腳,躺在床上,就能遠眺陽台外的風景。
Picture
柯布的小廚房:
Picture
由廚房往外望:
Picture
即使是在角落,工作人員還是細心地插上了鮮花~
Picture
整層公寓最引我注意的是弧狀的天花,共三個大圓拱。公寓的空間是連成一氣,通透的,柯布藉由三道旋轉門(畫室/起居室;起居室/飯廳;飯廳/臥室)讓空間的使用變得彈性,可隨使用者的需求,選擇開放或隱蔽。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公寓中心的旋轉梯漆著沈穩的灰藍,沒有扶手,上了旋轉梯是八樓,隔著玻璃,可以看到小花園,但並不開放參觀,另一側或許是客房,小小的床位於梯形的木結構下,旁邊有簡易的盥洗台。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小閣樓的透氣窗,在接近地面的位置:
Picture
下樓剛巧遇到樓下的父子要出門,父子很有禮地向我道早安。

好友的小型美術館及家居:拉羅許別墅(Maison La Roche,地鐵站Jasmin)

看完柯布公寓,接下來往柯布為朋友設計的別墅前進,拉羅許別墅也在地鐵第九線上,在捷斯敏(Jasmin)地鐵站。每次寫到這個站名,都覺得空氣中飄來茉莉花香。

捷斯敏是高雅的地段,剛好是午餐時間,在一間溫暖明亮、人滿為患的麵包店,我買了鮭魚菠菜鹹派(quiche saumon et epinard)每次店員都會問我某句話,我到今天才弄懂,原來是問我要不要加熱(chaleur)。在一座清冷的公園吃掉鹹派,唯一的同伴是坐在後面長椅的男士。
​
走回莫札特大道(Avenue Mozart),往左邊轉到Rue D’yvette,遇到Rue du Docteur-Blanche,左轉走到底就是Docteur Blanche廣場,下坡,左轉進綠色隧道,巷底就是拉羅許・珍奈瑞別墅。非常安靜,連綠葉窸窣都清晰可聞。
Picture
Picture
拉羅許別墅緊臨著珍耐瑞別墅。拉羅許別墅屬於收藏家拉羅許(Raoul Albert La Roche, 1889-1965), 他出生於瑞士巴塞爾中產階級家庭,在藝術的氛圍中成長。1912年,23歲的拉羅許來到巴黎,為當時的法國商業銀行(Crédit Commercial de France)工作,一直到1954年退休。他一生單身,除了住宅空間外,也需要空間來展示眾多的現代繪畫收藏,因此委託友人柯布設計這棟住宅。

別墅建造於1923至1925年間。拉羅許過世後將別墅捐給柯布基金會。隔壁的珍耐瑞別墅屬屬於柯布的哥哥珍奈瑞(Albert Jeanneret,1886-1973)所有,他是一位小提琴家。

一位看來頗有學究氣息的先生開了門,問我是否是學生,賣給我門票後,遞給我一雙藍色鞋套。原來在這裡參觀需要套上鞋套,以免弄髒地板。
Picture
從柯布設計的黑框窗往外眺望,可以看見鄰戶在院子裡聊天,一位優雅的女士和一群青年。
Picture
這棟別墅的其中一項特色是樓中樓般的設計。中央的門廳是一垂直的空間,可以望見兩邊的二三樓。由門廳為中線,分為兩邊,一邊是美術館(公共)的機能,包括畫作、雕塑的展室空間,另一邊是屋主私人生活(隱私)的機能,涵括臥室、書房等,兩邊的動線完全分開,但可遙遙相望,因為牆的高度,也能保有一定的隱私。
中央的門廳:(黑色桶子裡是很多的藍色鞋套)
Picture
連接兩邊(私人空間v.s.公共空間)的走廊。
Picture
進門右側的私人空間:
Picture
進門左側的美術館(公共)空間。
左邊白牆上
簡潔的燈,深灰色鋼管是一條平行線,尾端有個圓滾滾地老式黃色燈泡,像是一根灰身白頭的火柴棒。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小型美術館裡,有一座往二樓的坡道: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轉角的藝術品:
Picture
主人在二樓的書房:
Picture
另一側的私人空間區,往上的階梯:
Picture
可以看到垂直窗格的窗:
Picture
往外看到天井:(牆壁和地板的配色,好聖誕節,竟然是紅配綠耶~)
Picture
臥室的小窗:
Picture
臥室裡的大衣櫃:
Picture
往外望:
Picture
繞過一圈後發現,每個房間的牆面顏色都不同,油漆的顏色迷人。據導覽手冊說,整棟建築共用上了十六種不同的油漆顏色。
玫瑰粉色和藍綠色:
Picture
衣帽間是深藍色:
Picture
梧桐葉、長窗、陽光。​​​​​​​​​​​​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後來有一群韓國學生也進來了,不過,當他們都離開,只剩我一個訪客時,我竟然聽到調笑和歌聲,我懷疑是剛剛那位狀似肅穆的先生,和他的朋友發出的聲響。

離開拉羅許別墅之後,我尋到一間街角的咖啡廳,點了烤布蕾和檸檬汽水,深陷在扶手椅中,用鐵湯匙敲開冰冷堅硬的焦糖,看著外頭聊天的一群客人,一個柔軟的下午。
Picture
Picture

故宮看不見的亞洲蒐藏:吉美美術館(Guimet,地鐵站lena)

吉美就在lena地鐵站的出口旁。會知道這裡,是因為蔣勳在公視有一美術導覽節目,介紹了這家位於巴黎,卻蒐藏許多亞洲藝術品的美術館。

當時我才剛剛離開上一個工作,放長假在家,每週一到週五,吃完午餐,下午一點,正當夏日熱浪昏沈,我就和媽媽一起收看蔣勳的節目。

有一天,講的是唐代的繪畫,似乎是「虢國夫人遊春圖」,虢國夫人身穿男裝,英氣勃發,正要騎馬入宮,豐潤瑩白的臉頰、額上鮮紅綻放的花黃, 充滿生命力,我喜歡這樣的畫,多過清冷傲氣的文人畫。或許也是為了大唐展現出來繁雜茂盛、包容自由的時代氛圍。

節目裡,蔣勳特別說了,這幅作品目前收藏在巴黎的一座亞洲藝術博物館:「吉美美術館」。

往中國的館藏區走,一頭喜氣的青銅大象招呼著訪客,在台北故宮所見的青銅器,多是祭祀用的,四平八穩,端莊肅穆,上刻銘文,很少見到這麼淘氣、具有庶民氣息的器型。大象厚實的四肢,微微翹起的象鼻,圓滾滾的大眼睛,有些卡通化、抽象化,也讓人驚訝:商朝的中國是有大象的!原來,商朝時河南地區的氣候溫暖溼潤,叢林遍佈,商人用大象載運物品、耕田,甚至還將捕獲的公象組織戰象陣。《呂氏春秋・古樂篇》中,即有「商人服(馴服之意)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的記載。
Picture
因為河南地區氣候漸漸乾燥,大象的食物變少,加上人類開墾區域擴張,大象的棲地南移,遠離中國古代文明中心,漢朝之後就少再見到大象在工藝作品中出現。

大象的對面有一青銅盤,圓盤有些深度,邊上有六隻翹首神氣的鴨子,鴨子的尾羽昂揚,仿佛能聽見呱呱鴨叫聲,圍繞著池塘游水。 圍著盤緣,刻著一隻隻動物紋,辨識得出一條魚、一尾蜥蜴。在來到吉美之前,從未想到能以「可愛」來形容青銅器。圓盤可能裝的是酒或其它液體,注滿時就像鴨子繞池塘,平添擬真卻又非真的趣味。
Picture
Picture
另一些引人注意的展品是漢代的金銀錯,我想,我會這麼驚嘆於金銀錯的美,是因為它鑲嵌的美感。青銅上有著金絲銀絲,但表面卻又毫無落差,想必觸感圓滑,像是天然的石紋。金色用得多了很容易就變成洛可可略帶輕浮的華麗,而有了暗色的青銅做底,顯出漢代的雍容大氣。為底的青銅都幾乎轉黑了。
據說,古時青銅是黃色偏紅,埋在土裡,因氧化才成為現代所稱的「青銅」。「黑漆古」則一直是個謎題。近來,北京科技大學有相關實驗,將青銅樣品浸泡於類似中國南方土壤,充滿有機質的腐植酸溶液中,發現青銅表面會形成與「黑漆古」相同的光亮膜。

註1: http://ocw.xjtu.edu.cn/jxtd/jingpin/html/cankaoziyuan/duomeitiku/cailiaodieshi/gujinre/563.html

我猜測著,要做出這樣的效果,大約是得先將金片銀片埋在黑銅中,打磨之後,自然顯露出圖案。回頭查找資料後,果然,這項工藝得名「金銀錯」,就是因為在青銅器中埋進金銀片後,要再以「錯石」銼平磨光。 

金銀錯的工藝自春秋時期開始發展,東漢以後漸漸衰弱。另一作法是以金漆代替金銀片,填入刻出的淺溝,施作較為容易。金漆是以金銀細粉與汞混合製成的汞齊,經過加熱後讓汞蒸發,只留下金銀。就如在「說文解字」中所解釋的:「錯,金塗也。」

在吉美所見展出的金銀錯,圖案多是螺旋紋。有一對劍鞘,上有類似螭的生物纏繞。
Picture
另一托著盤的神獸,尖尖寬耳,嘴形似猿,眼角上勾,身材魁梧,螺旋紋恰恰在它胸肌的地方,圖樣加強了胸肌的「立體感」。
其它讓我印象深刻的展品:天王栩栩如生蓬勃的怒氣。美麗的龍泉窯,是我未曾在台北故宮見過,稀有的綠色調和粉橘色。有卷卷花紋的哥窯。如真的比丘像,悠然的唐女陶俑,漢代獨角獸。  ​​
Picture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三天(June 28, 2013)

6/28/2013

0 Comments

 
巴黎的故事: 卡納瓦雷博物館(Musee Carnavalet Histoire de Paris)​

巴黎卡納瓦雷博物館, 座落在時尚的瑪黑區, 收藏了與巴黎市歷史有關的物品,包括約兩千六百件畫作,超過一萬件的藝術作品及歷史文物。這座宅邸建於1548到1560年,當初作為巴黎國會主席的居所,也是巴黎少數的文藝復興式樣建築之一。

瑪黑區的匆匆行人:

Picture
往博物館的路上有許多小店:
Picture
鹹食店,由左到右,分別是:「蝸牛塔(咦!)」、「番茄青醬乳酪塔」、「牛肉蘑菇朝鮮薊塔」、「鹹麵包(含鵝肝醬)」:
Picture
另一家鹹食店,各種肉凍都長得好美~
Picture
博物館的名字,卡納瓦雷,來自不列塔尼的古老家族,方斯華・卡納瓦雷(Francois de Kernevenoy),他的遺孀在1578年買下這座宅邸,巴黎人覺得Kernevenoy太難發音了,就稱他們為Carnavalet。

著名的賽維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1626-1696)也是這座宅邸的歷任主人之一。賽維涅夫人生於巴黎,十八歲時嫁給來自不列塔尼的賽維涅侯爵,二十歲時生下女兒芳絲娃(Francoise)。賽維涅夫人寫給大她八歲的表哥Roger de Rabutin, Comte de Bussy的信,以及寫給女兒方絲娃的信,生動且充滿機智,記錄了路易十四時代的貴族生活,後來成為法國文學的經典。也是普魯斯特的母親及祖母皆最喜愛的讀物。

這間博物館不收門票,如果需要借導覽機是四歐元。我到博物館時,已接近中午,櫃台的小姐要去休息了,下午才開借導覽機。館內從巴黎二十世紀的城市景象開始,有一幅1920年的油畫,畫著巴黎貴仕女搭電扶梯,回頭查了資料,電扶梯是1890年代發明的,還在巴黎的博覽會上得過獎。也有從前的巴黎的店家招牌、城市模型。

另一個展間裡,牆上由高至低,掛滿了巴黎名人的畫像,身處其中,仿若站在巴黎貴婦人的沙龍中,聽得見賓客們細語的聲音。

樓上的展間,有一區以法國大革命為主題。有幅畫是路易十六(Louis XVI)被囚禁於聖殿塔(Tour du Temple),妻小也被關在那裡。另一幅畫描寫路易十六上斷頭台前和妻小道別,以及瑪麗皇后在塔裡憔悴的神情。

巴黎防衛軍的制服是紅藍白三色,也展出當時用的武器。有很多大獎章,不知道是掛愛人像或者是獎勵軍官用的?其中有一個還裝著瑪麗皇后的頭髮。

當初的人權宣言,很大一張大概有兩公尺高的紙。當初寫下來的憲法。起草好幾萬人要遵守的規則,好像是很麻煩要考量很多的一件事,但通常都是一群人花幾天就完成了。

物品,和從前的人的連結,提醒我這些時代的難題與掙扎,只有在瞭解他們的時代之後,才有一點對話的可能。
一個人的午餐:羅伯和路易絲餐館(Chez Robert et Louise)

中午在Chez Robert et Louise吃飯,這家餐館由一對夫婦共同經營,丈夫Robert是廚師,太太Louise則負責外場。在吧台坐下,Louise很忙,但其他客人也不急,我前右方的男生點了一盤乳酪,等了很久都沒來,好不容易來了,Louise跟他道歉,他仍充滿紳士風度地說:「沒關係,沒什麼大不了的。」等了十分鐘,紮著高馬尾的Louise來幫我點菜了,約三十幾歲,眉眼略帶嚴肅。

「我想要一份蘑菇蛋餅,和一杯拿鐵。」「沒問題。」Louise很快用咖啡機泡好咖啡,附上蓮花牌咖啡餅。店裡的烤爐上滋滋地烤著厚肉排,溫暖香味四溢。我看著吧台後面成排的酒瓶發呆,又翻看了一下地圖。不久蛋捲上來了,外表樸實,旁邊伴著一大碗沙拉。

外面冷得很,我開心地吃起來,暖了一點。對面的男生點了紅酒和乳酪,應該也點了主餐吧,吃完了,很自然的坐著發呆。要離開時,Louise笑著說:「謝謝,祝有愉快的一天。」「您也是,再見。」我笑著回答,裹緊外套,往外走去。

糖麵包(Pain de Sucre)

Pain de Sucre,店名的意思是「糖麵包」。玻璃櫃裡擺著各式誘人的小蛋糕,聽說這裡的棉花糖也頗有名氣,有椰子、玫瑰、開心果等口味。在這裡七個馬卡龍定價十一歐元。我選了七個:兩個玫瑰、兩個開心果,其餘的,黑巧克力、 牛奶糖、核桃都各一個。
Picture
Picture
馬卡龍也叫蛋白小甜餅,據說,馬卡龍的食譜來自義大利麥狄奇家族。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凱薩琳皇后(Catherine de Médicis,1519-1589),在出嫁時將廚師和馬卡龍的做法帶到法國,當時的馬卡龍每份是分開的雙片,搭配果醬或香料吃,一直到二十世紀初,食譜都沒有太大的改變。1930年,Laduree創辦人的孫子Pierre Desfontaines發明了這種夾餡的馬卡龍。

提著橘紅色的小盒子,我走到龐畢度中心前,坐在石板斜坡道上。看著廣場上滿滿的鴿子和一對對的情侶。打開小盒子,咬了一口玫瑰口味的馬卡龍,濕潤香甜,一個人但是開心。
Picture
一吻之後:來自羅馬尼亞的巴黎藝術家-布朗庫西(Atelier Brancusi)

讓我認識布朗庫西的作品是「吻」,一大塊方形的大理石,表面有鑿刀痕跡,中間以極淺的刻痕,分為左右兩邊,成為一對擁吻的戀人。

布朗庫西的工作室(Atelier Brancusi),位於Impasse 9號,藝術家過世前,將工作室捐贈給龐畢度中心,而後龐畢度中心將工作室中的作品搬遷至此,依照工作室的配置重建。展館就在正面對龐畢度中心的右手邊,裡面分成四個白色房間,解說牌上寫著,工作室裡有磨砂機、推力鑽(hammer-drill),也有用以舉起大型石塊的滑輪裝置,他甚至自己鎔鑄「鳥」系列作品的金屬骨幹。
下方是工作室的配置圖:
Picture
工作室一角。雖然造型抽象,但還是能讓人聯想到「魚」的雕塑作品。大自然是布朗庫西重要的靈感來源。
Picture
另一工作室小間,可看見中央有滑輪(用來搬動很重的石塊?)
Picture
Picture
右邊牆上有許多雕刻工具:
Picture
布朗庫西規定觀眾不能獨自參觀他的工作室,一定得在他的帶領下。布朗庫西設計了觀看的順序,掀開蓋著雕塑的布幕,讓金色的天鵝麗達旋轉。整個空間的感覺像是一群生命體在自然中嬉戲,許多材質對比,木頭、石頭、金屬。布朗庫西的工作室像一座舞台,而藝術家是編舞者,每次的參觀都是一次儀式,一段表演。
金色的麗達:
Picture
麗達旋轉的片段:
Picture
人像:
Picture
布朗庫西和作曲家沙提耶(Erik Satie)是朋友,工作室裡擱著小提琴和吉他,在許多個夜晚裡,布朗庫西與沙提耶合奏,或者一起聽他的唱片蒐藏,有許多是爵士樂或民俗音樂。樂聲由內嵌喇叭的石塊中流瀉,縈繞Impasse 9號的公寓。

大二開始學鋼琴,我的鋼琴老師最喜歡的兩位作曲家,就是蕭邦和沙提耶,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學會欣賞沙提耶的音樂,仿佛陰天裡落進池塘的雨滴,沈鬱清新。

發現沙提耶和布朗庫西是好友的那一刻,就像拾起一塊失落已久的拼圖,原來喜愛總是會物以類聚,吸引我的,都是沈靜的藝術。
Picture
在書店遇見寧靜:Saul Leiter攝影集(Pompidou bookstore)

看過寧靜的布朗庫西工作室,我走到龐畢度中心一樓的書店,裡面有好幾大櫃的明信片可供挑選,但明信片上的作品,很多都不是龐畢度的館藏。

走來走去,不知道為何,我走到攝影集區,看到一本黃色封面,紅色字體的攝影集。我馬上就被吸引了,拿起樣書翻閱,裡面的照片顏色美麗,構圖安靜:雪地裡亮著的綠燈,閃爍著精靈眼睛般的瑩綠光芒;紗窗後若隱若現的女體;建築工地外隨意釘疊的木板,不同色調的白,竟神似蒙德里安的畫作。扁平化,失去了透視,但顏色的力度放到最大,驚人地細緻。

令人驚訝的是,雖說這本攝影集是在法國出版,卻是來自美國的攝影師。他的名字是Saul Leiter
​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一天(June 25-26, 2013)

6/27/2013

0 Comments

 
巴黎郊區的壓抑

抵達戴高樂機場,陽光燦爛。下了空橋,第一個看見的就是黑色的管狀結構崁著方格窗。戴高樂機場是由法國著名機場建築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1938-)設計,世界各地的許多機場建築都是由他操刀,包括上海浦東機場、杜拜機場。

飛機停在二航廈的F區(Terminal 2F)。戴高樂機場的各個航廈並非在同一時間完成,2A和2B在1982年開始使用,2C在1989年,2D在1993年啓用。而我下機的2F,與2E一樣屬於第二階段的擴建。機場的主體,黑色的管狀結構是由三層組成:最外層的玻璃片、中間的金屬架、底層的水泥方格,當初擴建時,因為中間的金屬架刺進下方的水泥結構,2E發生坍塌的事故。同樣由保羅・安德魯設計的杜拜機場,施工時也發生類似的事故。

往下走到火車月台,搭上火車RER B線往巴黎市區,沿途皆是無人的草地,荒涼郊區。每停靠一站,女聲報出法文站名,才多了一些真實感。許多低矮的廠房相連,即使在二樓的牆上,需要踏上屋頂,才畫得到的地方,也布滿塗鴉,或許是這座城市另一面,壓抑的性格。

RER B的車廂老舊,四人座面對面的配置,座椅是鮮艷的紅藍配色,乍看之下不如我想像的明亮整潔。初時有些不安,但其實裡頭都是拖著大行李箱,和我一樣甫從機場出發的旅客,安全無虞。

在Châtelet轉運站換搭地鐵。地鐵穿梭隧道時,總會發出旋風似的聲效,忽近忽遠。地鐵的等候座椅同樣用色鮮艷。台北的捷運是月台在中間,兩側有列車,巴黎地鐵則恰好相反,是列車軌道在中間,兩側是月台,常會和對面等車的人面面相覷。在台北捷運,如果要改搭反方向的車,轉個身就能上車。在巴黎則要再走上好一段路,到對面的月台。好處是人潮分散在兩個月台,印象中沒看過月台擁擠的樣子。或許是總沒遇上尖峰時間,人群稀稀落落,在深灰色的管道裡亂竄。

很難想像,巴黎的地鐵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45年,巴黎的人口已經逼近兩百萬,交通問題漸漸出現,巴黎市政府開始與各家鐵路公司商議興建地鐵,但沒法達成共識。當時有一群人支持在地下興建地鐵,以維護城市景觀,另一群人支持在地上興建地鐵,確保有較佳的空氣品質,以保障搭乘者的健康。

除此之外,巴黎市政府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鐵路系統,不願和國家鐵路使用同一規格的軌寬和通用車廂,也因如此,市政府委託的設計師Jean-Baptiste Berlier,一開始設計的軌寬是1300mm,比國家鐵路的1435mm窄。

因為取得土地的成本過高,以20公尺寬的軌道計算,每公尺估計需要7萬法郎,最終巴黎市政府將地鐵蓋在地下,雖使用標準軌寬,但使用特製較窄的車廂,只有2.4米寬,隧道也同樣較窄,所以法國國家鐵路的火車,並無法開入巴黎市。

巴黎地鐵於1889年開始動工,1900至1913年陸續通車。

風塵僕僕

這個星期住的民宿,在七號粉紅色線的終點,站名叫Villejuif-Louis Aragon,當我背著背包到達地面層的出口,發現這真是個偏遠的郊區:出口附近道路正在施工,黃沙飛揚,周遭的建築物單調無趣。繞了街區一圈,只有一間陰暗的咖啡店,遍尋不著民宿座落的小巷,正午的道路上沒有幾個行人,還好有台卡車停在路邊,壯漢司機倚著卡車抽煙。

我用生鏽的法文請問司機,知不知道Vitry-sur-Seine這一區在哪,壯漢司機將我手上的地圖翻來覆去,終於宣判,我走錯邊了,應該在Maxime Gorki大道的另一邊。

往回走,拐了好幾個彎,經過綿延的車庫,終於抵達民宿的白色房子。按下電鈴,一位韓國女士出來應門,確認我的名字後,領我走進一條陰涼的走廊。穿過有些雜亂的庭院,從一座白色戶外旋轉梯往上。二樓是鋪了木地板的餐廳,擺著可容十幾個人同時用餐的白色橢圓大桌。

再往上走就是閣樓,分成三個房間,每間房有四張床。我的床位在第二間房,躺下來可以望見斜屋頂上的天窗,剪成一片長方形的巴黎天空。 

將證件和現金放到樓下的置物箱鎖好,接好手機充電線,我躺在鋪著白色床單的床上。下午三點日光正好,昏昏地想著我要睡一會兒再出門,沒想到就這樣沈沈睡去,醒過來時是晚上七點,天色已暗,也是開飯時間了。

在橢圓形的大木桌前坐下,有幾位房客已就座,面前擺著餐巾紙和不鏽鋼筷子。韓國女士緩緩從旁邊的小廚房裡端出海帶湯。擺齊後,又端出一人一大碗的韓式拌飯。碗裡白飯上鋪著木耳、黃瓜、泡菜,桌上還有剛煎好的蛋捲,包著各色鮮蔬,外皮是海苔。出乎意料豐盛的晚餐,也讓餐桌上的眾人放下戒備,談笑起來。

和我住同一間房的Christina來自美國,正在西班牙交換學生,學習西班牙文。韓國女生Kim來歐洲度過大二的暑假。飽餐一頓後,連舟車勞頓的疲憊也舒緩許多。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二天(June 27, 2013)

6/27/2013

0 Comments

 
歌劇院的衣香鬢影

從歌劇院地鐵站出來,沒找到歌劇院所在的(Rue Auber),反而走到(Rue Halévy),走到底,遇到奧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左邊就看到拉法葉百貨。

這個街區是夢想中的巴黎公寓,經典的奧斯曼式建築,每戶都有長窗和小陽台,立面極美。
Picture
由(Rue Scribe)往回走時,看到歌劇院的標示:「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e de Paris, Le Palais Garnier),卻是指著一個建築工地。仔細看,其中有一條小道,走進去竟就是歌劇院的入口。原來歌劇院正在整修。

眼前的歌劇院是由拿破侖三世(Napoleon III)委託設計,為了呈現帝國的輝煌。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贏得競圖的建築師,竟是年僅三十五歲,原本沒沒無名的加尼葉(Charles Garnier)。

歌劇院的建築計劃屬於拿破崙三世「改造巴黎」計劃的一部分,他授權城市規劃師奧斯曼男爵,在1852至1870年改造巴黎。有史學家猜測,拿破侖三世是為了便於統治而改造巴黎,巴黎市中原本蜿蜒的中世紀道路,不容易行軍或鎮壓暴動,而改造計劃中,筆直寬敞的大道、放射狀的街道設計,皆有助於軍隊進駐。除此之外,拿破侖三世曾經造訪倫敦,對其現代化的都市設計,寬敞的公園及大道印象深刻,更加深了他改造巴黎的決心。

「改造巴黎」計劃,細部的措施,包括為了改善居住品質而設計的新城市住宅,當時拆了兩萬棟舊屋,也新建了四萬棟房屋。房屋的式樣有規定,相鄰的建築樓面線對齊,屋頂的角度為45度斜角,其他類似的規定,使得相鄰的房屋形成景觀類似的街區。

時至今日,奧斯曼人為改造的巴黎,在時光流逝中凝結為共同記憶,隨著資訊傳播加速,變成全世界人們心中經典的巴黎印象,但在1853至1870年間,抹去舊有建築的改造,對於當時的巴黎居民,是一種記憶的剝奪。

嶄新的奧斯曼巴黎對他們而言缺少情感,沒有記憶,我猜想著,或許就如同台北居民看著以重新演繹的中國意象裝飾而成的101商業大樓。詩人波特萊爾就在「天鵝」一詩中,寫下這樣的詩句:「舊巴黎已不再。(唉,城市改變得比人心還快。)」,感嘆巴黎的逝去。 

新的建築物怎麼樣才傳承了記憶?像電視節目住宅改造王的案例一樣,留下和服變成樓梯的飾板,或者保存舊屋中的橫樑?只要功能符合居住其中的人的故事,有一些可供憑弔的遺跡,新的建築就還是一個能夠讓人忍受,於其上累積的起點?

除了市容上統一的美學整頓,「改造巴黎」計劃還包括了其他城市的基礎建設:為了改善衛生,建立污水道。為了提供多樣化的娛樂,建立大型公園。拿破侖三世在1873年去世,兩年後,歌劇院終於落成。

歌劇院的一樓,有一圓形小廳,四周牆面掛滿芭蕾舞者的海報,姿勢優美令人屏息。這些舞者都曾在這裡演出過,Arie-Claude Pietragalla在1990晉升為明星(étoile),巴黎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最高的舞者等級。她的劇照表現了強烈的女性力量,雙腿半蹲,左手往上,全身延展為A字形,身上的白色外衣隨著她往外張的姿勢,拉出強韌的弧線,展示身體裡積蓄的力量。
Picture
Picture
前廳(Grand Foyer)佈置極美,爍光鎏金的水晶吊燈綿延十幾公尺,橡木拼花的地板,蠟打得光亮,如溪流般映照著上方的水晶燦燦。據說觀眾在歌劇中場時會到這裡來交際應酬,所有華美的裝飾都是賓客的談話題材。
Picture
Picture
歌劇院的座位,天花板上的壁畫,是夏卡爾的作品。
Picture
華麗的紅色座位。
Picture
二樓座位區外的大理石柱和壁畫。
Picture
Picture
走廊。
Picture
很有韻味的樓梯。
Picture
好美好美的小星星廳(自己取的名字XD)
Picture
Picture
歌劇院裡,我最喜歡的是二樓圓廳(Rotonde du Glacier),充滿1900年代的氛圍。地板是橡木拼花,長窗外是歌劇院站的街景,陽光很強,圍繞著圓牆擺著歷年來歌者的雕像,讓人憶起普魯斯特的時代。
Picture
同樣有美麗橡木地板的走廊。
Picture
由二樓露台往外望。
Picture
歌劇院的天花板上嵌貼華貴的馬賽克圖樣,金箔是主色,填上寶藍、天藍、酒紅、深綠等雍容大氣的顏色。天花整體構圖以長方形的神話故事肖像畫為主,而肋與肋交錯形成三角畸零的畫面部分,以奇怪的角色裝飾,角色有些以三角邊框,有些以六角邊框圍繞。 這些角色皆咧開了大嘴,表情邪惡猙獰。 我猜測他們是丑角,也有可能是神話中,東西南北的風神。加尼葉創造了一個華麗的奇幻世界,想像當年貴族們扶著石造扶手,衣裾翩翩,從中央的大階梯上緩緩走下,整座歌劇院就是他們的大舞台。
Picture
Picture
歌劇院的圖書室,還展出很可愛的迷你布景,從前芭蕾舞劇的舞台設計。
Picture
Picture
相鄰的芭蕾博物館,就位於歌劇院的一樓,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VI, 1643-1715)自己也學跳舞,1661年他建立了皇家舞蹈學校(Royal Academy of Dance),聚集了當時的舞蹈大師,負責制定及推廣優美舞蹈(beautiful dance)的原則(現稱為古典舞蹈:classical dance)。太陽王自己也參與演出,先後在26部芭蕾舞劇中擔任主角,一直到三十歲時,才因過胖而退出演出。
Picture
芭蕾博物館中,掛滿了不同舞劇的劇照,舞者的動作優雅,還有戲服的設計稿,筆畫表現力強烈。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其中有個小小的放映廳,我留下來看了一小段卡門和吉賽兒的表演。這裡有一家商店專賣Repetto的商品,有舞衣、舞鞋、包包、首飾,令人心動但價位驚人。

Repetto旁邊的走廊:
Picture
很難不想一直住在這個夢幻的世界裡,雖然朋友調侃地說,巴黎是女生去的地方。「去巴黎」,隨著出國愈來愈便利,變得有些陳腔濫調。但不可否認的,想到享樂,想到浪漫,第一個想到的城市,常常還是巴黎。去巴黎,可以是一種躲避,異鄉人只需要看見歷史文化的美麗,而不是煩惱著高失業率 。

新橋,新橋
Picture
新橋是極淺的米白色,水漾粼粼。在河邊的小餐廳Luncha用午餐,店面明亮帶自然風,主要的色調是白色、綠色和大地色,也有些客人坐在露天咖啡座,一邊抽煙,享受巴黎的夏日陽光。

前菜是冷湯(Iced Gazpacho),湯的基底是番茄,但不酸,上頭漂著黃瓜塊。
Picture
主菜是烤鮭魚,鮭魚油氣豐美,薯泥綿軟,份量足夠。
Picture
甜點是看起來像優格的macronade,上層是微甜的乳霜,像一朵清爽的白色香草雲,底下是蛋糕基底和莓果醬。
Picture
服務生友善地解釋菜單上的品項。陌生的菜名,在服務生的解釋下,漸漸浮現美味的輪廓,或許旅行的動機很簡單,只是吃一點從未嘗試過的食物,聽一些從未聽過的聲音。

在法國餐廳,用完餐後,如果是給現金,總是自己算好錢後放在桌子上,然後就可以瀟灑離去,即使是在巴黎這樣的大城市,仍然很有老店和熟客互相信任的味道。

還沒看電影新橋戀人,就到了新橋。我很喜歡走過新橋的感覺,米白的橋、淺藍的河、寬廣的人行道,陽光明媚,橋的另一邊就是西堤島,河岸邊綠樹搖曳,公寓仿佛藏著片片故事。
Picture
Picture
西堤島上的建築保持得十分完整,像是走在另一個,中世紀的巴黎。西堤島也是巴黎的起源,是這座城市,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
Picture
走啊走,到了聖禮拜堂,外頭排了一列遊客,看看地上放的立牌,紅色的傳單上寫著:「晚上聖禮拜堂演奏韋瓦第的四季,對面咖啡店和煙草店(tabac)也販售音樂會門票。」

我到煙草店買票。店門外立著好幾個明信片架,店裡面掛了T-shirt、包包、各種尺寸的艾菲爾鐵塔,店員聽到我要買票,問清了是今天晚上七點的場次,遞給我一張簡單的紅色票券。單薄的一張粉紅色紙條,形似國小的園遊會兌換券,上面沒有圖案,只寫了「聖禮拜堂音樂會」,日期和場次還是店員手寫上去的。

音樂會在晚上七點,下午的空閑時間,我決定到電影「Before Sunset」男主角辦簽書會的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看看。我總是不太會找路,尋著地圖,沿著河岸走啊走,覺得可能找不到了,沒想到再往前走幾步,看見一個舊書攤,有一群人圍著,看看旁邊陳舊的木招牌,啊,原來這裡就是Shakespeare & Company。

鑽進書店裡,迎面而來是一座木頭櫃台,店員忙碌地幫客人結帳,說著在巴黎很少聽見的英語。兩側牆上的書高至天花板,進門的右手邊是滿櫃和巴黎有關的書,其中一本是介紹豪斯曼當初規劃巴黎的都市計劃,好想買下來,但是書太厚,要放進背包一個月,在法國到處跑,不大明智。告訴自己,回程的時候一定要到這裡來,把想買的書買齊。

我在設計書籍的那區流連許久,許多圖文書都十分吸引人,為難在於不能全都買下收藏,買不齊又賭氣想,乾脆全不買的好,終究還是下不得手。推開後面小巧的彎花鐵門,走進詩集區,這裡的寬度僅容一人,書架上有不少獨立出版的詩集,我拿下一本,白色封面鏤空標題,下襯藍色的紙,美國詩人,文句簡短,用字簡單但精準。二樓保留了起居室模樣,前面臨窗處正巧在舉辦讀書會,與會者朗讀自己的作品,詩聲瑯瑯。

裝飾藝術美術館

逛完書店竟還有三小時的長長午後,我想到裝飾藝術博物館離這裡不遠,搭上地鐵就出發了。
Picture
我在羅浮宮前又迷路了,這裡的街道是較老舊的街區,四周除了羅浮宮卻沒什麼建築可賞。羅浮宮周圍的宮牆、廣闊的庭院,也讓街景顯得有些荒涼單調,再加上四周的商店都高度觀光化,賣著各種顏色印著巴黎字樣的絲巾,正體字、斜體字、花體字,便宜的艾菲爾鐵塔複製品,讓人只想快點離開街道,走進美術館。

獨自一人沿著宮牆邊走,一位雅痞男子倚著牆抽煙,大概是看我迷惘的樣子,對我喊:「小姐」。一個人旅行就這點不好,即使不一定真的會遇上危險,還是會特別擔心。我快步走過,不回頭。

特地繞了路,問了羅浮宮的辦公人員,往相反方向走了好一會,才找到裝飾藝術美術館的入口。

「我想買一張展覽的門票。」我對有著東方臉孔的櫃檯人員說。走到入口,遞給看門的先生門票,他搖搖頭,說這是常設展的門票,這邊是臨時展,要另外買票。原來現在法國兄弟檔設計師Ronan & Erwan Bouroullec正在美術館舉行展覽。到櫃檯補過票後,終於順利進入展場。

兄弟檔的作品造型蘊含有機曲線,門口的裝置是藻類系列,一根根枯枝般的結構,經由節點連接,成為一大片的藻類海。可以坐在坡面般的座椅上,讓藻類枝條包圍視界。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兄弟檔的草圖。在台灣學設計時,如果有同學曲線畫得流暢,像跑車輪廓那樣,一定備受推崇。但這對兄弟檔設計師的手稿,畫面上層層疊疊的量體,可以看到許多猶豫和修改的痕跡。牆上還有許多原型和重量測試的照片,似乎不是在草圖一次到位,而是做不同的草模,在修改中前進。

​​草圖。
Picture
Picture
椅子成品的壓力測試。
Picture
椅子的製作過程。
Picture
Picture
謎樣的作品(要再找時間弄清楚它的用途...)
Picture
Picture
兄弟檔的作品「花瓶」。
Picture
Picture
不鏽鋼木材(Steelwood)系列作品。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兄弟檔設計的辦公傢俱系列,可做多種彈性應用,包括可旋轉的中央小桌、可移動的小隔板(再也不擔心桌面不夠大了,只要鄰座同事願意多出借一些空間~)
Picture
桌子中央有溝槽設計,可自由移動檯燈位置~
Picture
桌子下方的收納槽,可將電線收納得乾乾淨淨~
Picture
窗外的景色:
Picture
獨立的閱讀空間設計,外層使用羊毛氈,視覺上很溫暖,並且有吸音效果,適合放置在圖書館?
Picture
可愛的檯燈:
Picture
椅子的草模,深切感受到最後完成度很高的設計,也是這樣慢慢演變出來的~
Picture
椅子的最終成品:
Picture
很有氣勢的椅子展示:
Picture
兄弟檔的成名作:Lit clos。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裝飾藝術美術館的館藏包括自中世紀起的裝飾藝術作品,在導覽小冊中,寫著這些館藏能讓人了解「科技的創新以及品味的演化」。

二樓是由卡地亞贊助的珠寶藝廊(galerie des bijoux)。遠古時代,珠寶是戰士們的專利,後來成為貴族的裝飾,之後為一般仕女所用,現在連男士也會佩戴。

透過玻璃門,看進珠寶藝廊裡頭,漆黑一片。往裡走,驀然發現寶石星星點點,在黑暗中閃耀,像是每位新娘的夢想。珠寶在黑色絨布和燈光的襯托下,驚人奪目。

Picture
Picture
如果我更懂歷史一點,必會發現其中有多少歷史的切片。有一件是拿破侖三世於1982年,送給穆蘭首長(prefet de Moulins)妻子的禮物。一件紅色的手鐲。穆蘭位於法國中部,是阿列省的省會。(來自貧困家庭的香奈兒,就曾經寄宿在穆蘭鎮上的天主教女子宿舍。)手鐲主體是兩條紅色粗金屬繩,外繞金色長條,左右對稱,各崁著由大到小三顆鑽石,以寶石工藝表現編織意象,粗獷又華麗。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另一層樓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物品展:油畫、木箱、木材拼貼畫、織錦、玻璃。
形狀奇異的玻璃杯。
Picture
Picture
木拼貼畫。
Picture
當我看著一大片的織錦,一位法國女士激動的對我說「這真是壯觀,不是嗎?」我說對啊。法國女士如遇知音,滔滔不絕地說了我聽不懂的一串法文,當下真希望自己有好好下苦功,學好這個語言。

再往上走是另一個臨時展:廣告展,裡面有各種廣告商贊助的小東西,像是月曆、杯子、鑰匙圈、磁鐵,最吸引我注意的是琳琅滿目的中國摺扇,在某個時期,法國的仕女喜用紙製的東方摺扇,商人就在摺扇上印製廣告圖案,免費發送,仕女用摺扇時還可廣為宣傳。

一樓有美術館的書店和精品店,這次布瓦布榭工作營講師mischer’traxler的作品也在裡面販售。以真實蔬果印模為餐具的作品系列「Reversed Volumes」,單個餐具定價40歐元。

聖禮拜堂的四季組曲

心滿意足地逛完裝飾藝術美術館,再搭地鐵回新橋,走到西堤島上的聖禮拜堂,人潮已經散去,進去的第一件事是安檢,然後被帶到禮拜堂。

我買的票是靠後的位置。美麗的法國女孩在席間販售節目單,七點但天色仍亮,薄暮的陽光自彩色玻璃窗撒下,有種寧靜的莊嚴。可惜的是左側的玻璃窗正在修復,高高的木板貼上相稱的壁紙,裡面大概是修復工作用的鷹架,不過從外看來,仍是整潔的。
Picture
顧不得後面母子檔的側目,我忍不住多次往身後轉,看門口上方的玫瑰花窗,是甜美帶點橘的粉紅色,美麗得無暇綻放。這裡一切都閃耀著淡淡的金色光芒,讓人捨不得閉上眼睛。
Picture
韋瓦第的春天響起,和暮光共舞。一曲奏畢,指揮停下來,為大家解說樂曲,示意小提琴手演奏其中的一段母題,這是表現小鳥婉轉的聲音。氣氛溫馨,生動的樂曲解說,不時引起觀眾的笑聲。走回地鐵站的路上,我面帶微笑,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四季 的旋律。
Picture
0 Comments

法國設計小旅行--前言

6/24/2013

0 Comments

 
法國不浪漫。

朋友說,巴黎是女生去的地方。或許吧,畢竟巴黎對我這樣的觀光客,吸引力是很表面感官的,飲食、男女。但就是剛好適合了,現在的心情。傷口有一些療癒的跡象,能平穩地踏出步伐,卻仍然需要舒適的環境,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還不能像從前一樣爽朗大笑,不過已經渴望一點點刺激,一點點享受,稍稍能睜開眼,看見隧道盡頭的彩色聖誕燈。

每個人,人生中總會有一段日子,天馬行空地想像,如果不走在現在的這條路上,會是什麼樣的風景。想去流浪,想去發現,想要平凡地生活一段日子。

我喜歡散步。在巴黎,每天一早醒來,總是有迫不及待要去的地方。散步的途中,可能在街角發現美麗的小店。這段旅程是我的體驗之旅,藉著享受,藉著觀察,勾勒理想生活的樣貌。

一開始是因為很喜歡安藤忠雄的建築,而安藤忠雄又視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為師,也因此對柯布有了興趣。拜訪柯布在法國的建築作品,成為這趟旅行的起點。

雖然如此,也不是兢兢業業地仔細找了所有柯布在法國的建築作品,只是看過了柯布的傳記,記下幾棟較有印象的建築:鄰近瑞士巴塞爾的廊香教堂、位於巴黎的柯布公寓、拉羅許別墅、臨近里昂的拉托雷修道院。就這樣略帶散慢地,以直覺開始這段機運引領的旅行。

在落腳的城市,我順道參觀了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也到教堂走走,中途則到法國中部的布瓦布榭參加設計工作營,在莊園大自然的包圍下,自由地創作。

藉著這趟旅行,我試著找出設計對自己的意義。每天在旅程結束之後,在餐桌上、在臥房裡,書寫一整天的軌跡。可以悲傷, 但也別忘了有時只要抬頭,就能看見這個世界的美麗,深呼吸。

我參觀建築或者美術館,不似學術考察般嚴謹講究,對我來說,主觀,或許稍縱即逝的感覺,大過一切附加其上的論述。我能給自己的承諾,就是不論欣賞與否,必定誠實以對。

這段旅程裡的法國,對我來說是個親切的地方,即使是單獨一個女生,大多數時間也能放心的旅行,這並不是印象中有艾菲爾鐵塔、主廚晚餐,浪漫的法國旅行,而是一個在設計之路徘徊的人,她的漫游。

下列是我在這趟旅行中遇見的事物,如果能引起妳的共鳴,歡迎妳,和我一起去旅行。

建築師:加尼葉(Charles Garnier)、勒・柯布西耶(依法文音譯,簡稱柯布)(Le Corbusier, 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

藝術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索爾・雷特(Saul Leiter)

設計師:義大利家具品牌MOROSO、法國兄弟檔設計師Ronan & Erwan Bouroullec

美術館: 裝飾藝術美術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吉美美術館(Musée Guimet)、里昂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yon.)、紡織及裝飾藝術美術館(Musée des Tissus et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de Lyon)、巴塞爾美術館(Kunstmuseum Basel)、尚・丁格利美術館(Museum Tinguely)

博物館:巴黎市歷史博物館(Musée Carnavalet, Musée de l’Histoire de Paris)、維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文化博物館(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建築與設計博物館(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宗教建築:波提耶的聖母院(Église Notre-Dame la Grande de Poitiers)、拉托雷修道院(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富維耶教堂(Basilica of Notre-Dame de Fourvière)、巴賽爾市教堂(Basler Münster)、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公共建築:巴賽爾市政廳(Rathaus Basel)

0 Comments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ly 2013
    June 2013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