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機器
繼續製作剪長條機。 我們聚集討論,決定工作事項:一、製作手環需要的夾子組件,上面用焊錫紋上logo。二、為我們設計的三項小紀念品:杯子、手環、帽子,製作足夠的零件。三、完成電鑽改造而成的剪長條機。
餐後大家為Louise慶生。
繼續製作剪長條機。 我們聚集討論,決定工作事項:一、製作手環需要的夾子組件,上面用焊錫紋上logo。二、為我們設計的三項小紀念品:杯子、手環、帽子,製作足夠的零件。三、完成電鑽改造而成的剪長條機。
餐後大家為Louise慶生。
日本布料展
莊園中的城堡,經過整理,成為展覽的場地,現在正展出「Boro - The Fabric of Life(Boro-生命的織物)」。日本同學Yuki解釋,疊字的形容詞「Boroboro」,是用來形容衣物破破爛爛的樣子。
在日本現代化之前,有一大部分居民並不富裕。尤其在日本北部,棉布特別珍貴,買不起成匹的布料的居民,購買碎布,在無法耕作捕魚的漫長冬日裡,耐心將碎布縫成大塊,再製成衣物或被單。若要修補也不難,因為密密的縫線幾乎形成另一層織裡,當布料破損,只要再裁一塊碎布,密實縫上。
看展的其他同學,大部份人都說很棒、很酷。但對我來說,看著因為物資缺乏發展出的物品,物品的背景是貧窮的居民,或許每個人都只有一兩套衣服,嚴寒的冬日,不能耕作或捕魚,僅能以破布縫製衣物,對這樣的作品說很棒(great),而不看其後的貧窮血淚,讓我有種貴族美化農耕生活的感覺。
一直以來存在某種矛盾,既喜歡美的事物,卻又覺得美要消耗太多資源。也有一種論點,如果美而長久,總比醜而短暫的不斷消耗,長期來看,來得更環保。如果每個人都能抱著這樣的態度去製造和購買物品,相信自己每個細微的選擇都會帶來變化,我們會不會得到一個更環保、更美的世界?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才會在聽見Saul Leiter說:「我總是想,自己所做的事,能為其他人帶來愉悅。(I would like to think that what I do give others pleasure.)」,覺得鬆了一口氣,耽美不再有罪惡感,相信自己天生傾向、喜愛做的事,必定會為這個世界帶來某種價值。
對於自己這樣的情緒反應,又想,這些衣物的製作者覺得這件衣服美嗎?還是只是不得已為之?我選擇怎麼看這件衣服?或許是因為,我來自於農民的家庭,六十年前,物資缺乏在台灣的鄉村仍是常態,因此當我看見根源貧窮的美,防衛心讓我看到貧窮的痛苦,多過於「美」。
另一個角度,如果說精神與思想會體現為物質,在艱困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要生活下去,這樣氣息下,做出的東西,會自然散發出如冬天枝椏,堅忍不拔的氣息。
展覽設計分享
晚上是另一組工作營的講師演講:groenlandbasel事務所的設計師,Dorothea Weishaupt(1968) 與Matthias Schnegg(1966)。這兩位設計師從事展覽設計(Scenography),在2003年於柏林創立公司groenlandbasel。現共有七位員工,辦公室位於瑞士巴塞爾。
講師說明,瑞士大小博物館很多,各家博物館要吸引參觀者,展覽推陳出新,連相關的空間設計也務必吸睛,因此有展覽設計的興起。有些大學還設了相關科系。
從許多的案例裡,可以看見展覽設計展現了權力關係:要說誰的故事、怎麼說。很重要的平衡點是,展覽設計既要吸睛,但也不適合變得太商業化。過度的的設計,讓人少了探索與驚奇。
提醒自己,當所有材料都被再製成入口即化的嬰兒食品,學習變成娛樂,主動變成被動,並不是我最喜歡的方式。
莊園中的城堡,經過整理,成為展覽的場地,現在正展出「Boro - The Fabric of Life(Boro-生命的織物)」。日本同學Yuki解釋,疊字的形容詞「Boroboro」,是用來形容衣物破破爛爛的樣子。
在日本現代化之前,有一大部分居民並不富裕。尤其在日本北部,棉布特別珍貴,買不起成匹的布料的居民,購買碎布,在無法耕作捕魚的漫長冬日裡,耐心將碎布縫成大塊,再製成衣物或被單。若要修補也不難,因為密密的縫線幾乎形成另一層織裡,當布料破損,只要再裁一塊碎布,密實縫上。
看展的其他同學,大部份人都說很棒、很酷。但對我來說,看著因為物資缺乏發展出的物品,物品的背景是貧窮的居民,或許每個人都只有一兩套衣服,嚴寒的冬日,不能耕作或捕魚,僅能以破布縫製衣物,對這樣的作品說很棒(great),而不看其後的貧窮血淚,讓我有種貴族美化農耕生活的感覺。
一直以來存在某種矛盾,既喜歡美的事物,卻又覺得美要消耗太多資源。也有一種論點,如果美而長久,總比醜而短暫的不斷消耗,長期來看,來得更環保。如果每個人都能抱著這樣的態度去製造和購買物品,相信自己每個細微的選擇都會帶來變化,我們會不會得到一個更環保、更美的世界?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才會在聽見Saul Leiter說:「我總是想,自己所做的事,能為其他人帶來愉悅。(I would like to think that what I do give others pleasure.)」,覺得鬆了一口氣,耽美不再有罪惡感,相信自己天生傾向、喜愛做的事,必定會為這個世界帶來某種價值。
對於自己這樣的情緒反應,又想,這些衣物的製作者覺得這件衣服美嗎?還是只是不得已為之?我選擇怎麼看這件衣服?或許是因為,我來自於農民的家庭,六十年前,物資缺乏在台灣的鄉村仍是常態,因此當我看見根源貧窮的美,防衛心讓我看到貧窮的痛苦,多過於「美」。
另一個角度,如果說精神與思想會體現為物質,在艱困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要生活下去,這樣氣息下,做出的東西,會自然散發出如冬天枝椏,堅忍不拔的氣息。
展覽設計分享
晚上是另一組工作營的講師演講:groenlandbasel事務所的設計師,Dorothea Weishaupt(1968) 與Matthias Schnegg(1966)。這兩位設計師從事展覽設計(Scenography),在2003年於柏林創立公司groenlandbasel。現共有七位員工,辦公室位於瑞士巴塞爾。
講師說明,瑞士大小博物館很多,各家博物館要吸引參觀者,展覽推陳出新,連相關的空間設計也務必吸睛,因此有展覽設計的興起。有些大學還設了相關科系。
從許多的案例裡,可以看見展覽設計展現了權力關係:要說誰的故事、怎麼說。很重要的平衡點是,展覽設計既要吸睛,但也不適合變得太商業化。過度的的設計,讓人少了探索與驚奇。
提醒自己,當所有材料都被再製成入口即化的嬰兒食品,學習變成娛樂,主動變成被動,並不是我最喜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