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Chih Ko
  • Welcome
  • Illustration
    • Mourning
    • Christmas Doodling
    • In Love Again
  • How to Plant Djulis
  • How to Plant Autumn Maple Tree
  • How to Plant Whole-leaf Hawthorn
  • How to Plant Cucumber
  • How to Plant Kodama Watermelon
  • How to Plant Melon
  • How to Plant Papaya
  • How to Plant Edamame
  • How to Plant Tomato
  • How to Plant Beautyleaf
  • 宜蘭 - 日暮晴 - 蔬食早午餐
  • 台北 - 養心茶樓:
  • 台南 - 幸屋蔬食早餐:部分吐司、漢堡可做 vegan 全素
  • 台中 - 東京豆腐鍋:特別菜單超值純素豆腐鍋、三井 outlet 素食
  • 台南 - 莘咖哩:美味印度咖哩和烤餅、咖哩餃 samosa
  • 台南 - 太郎中華拉麵
  • 台中 - 文心秀泰 - 喊燒鐵板燒 - 方便素 雙拼套餐
  • 彰化 - 和美 - 心鮮 好素集 :素食關東煮、素食大亨堡
  • 彰化市 - 愛詩蔬食 Love's Cafe
  • 台中 - 文心秀泰 - 金爸爸 Paparich - 純素咖哩便當
  • 台北 - 綠帶烘焙坊 - 美味茴香杏仁餅乾,另有純素鹹派和旦糕
  • 彰化 - 木木 食分想念:全素串燒定食、商業午餐(NTD 119)
  • 彰化 - the planet 星球咖啡:全素泰式酸辣漢堡套餐、植物奶拿鐵
  • 彰化市 - 得來素:純素炸 G 三明治、薯餅、咖哩抓餅
  • 彰化 - 圓味壽司(葷素共食)- 素玉米、素鬆壽司、素味增湯
  • 彰化 - 如意蔬食早餐:純素香煎馬鈴薯三明治、麻醬涼麵、麻辣涼麵
  • 台北 - 幸福樹蔬食 - 可口純素義大利麵、美味會津醬汁珠排
  • 全家 x 上善豆家 - 素食聯名商品:麻油娃娃蔬菜湯
  • Door Elfie
  • How to Plant Cassia sophera var. penhuana
  • How to Plant Lanyu Tabernaemontana
  • How to Plant Euscaphis japonica

法國設計小旅行--第十五天(July 10, 2013)

7/10/2013

0 Comments

 
拉托雷修道院

柯布西耶設計的拉托雷修道院(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在里昂的郊區,L' Arbresle車站附近,也是我這次旅行的起點之一。我在網上預訂火車票,同時訂了幾天後要從里昂出發至巴塞爾的車票。

里昂有兩個高速鐵路車站:里昂・天之域和里昂・佩拉時。天之域的名稱是如此詩意,像是里昂人在向天下宣告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也讓人想到雲霧繚繞的崑崙山巔。

我在里昂・佩拉時車站(Lyon Perrache)取票,往L' Arbresle的火車也從這裡出發,我很快找到月台。

L' Abresle是一個小車站。下車,走離鐵路,通過欄杆,人就在站外了。天高雲輕。路口有個小而明顯的標誌,指示修道院的方向。
Picture
沿著指示上坡,經過一些安靜的郊區房子。一位老人在他的花園裡修剪花木。我們互道早安。
Picture
拉托雷修道院的業主是Father Marie Alain Couturier,屬於多明尼加兄弟會,天主教會的一個分支。教會建造這座修道院,雖然位處僻靜,有助於剛入會的修道士學習進修,卻也和里昂大城相距不遠,以便教會入世,淨化人心。

1953年5月14日,柯布造訪艾維(Eveux),畫了建築的草圖。他說,這棟建築的目的是:「提供沈靜的居所給一百具身軀和一百顆心靈(create a silent dwelling place for 100 bodies and 100 hearts)。」1960年,修道院落成。

十五分鐘後,我走到了一片和緩的丘陵地,幾頭褐色的牛正在吃草。往上坡走, 底下城鎮的景色映入眼簾,一路渺無人蹤。
Picture
Picture
走了一段時間,來到一片小樹林,兩側停放了一些汽車,有幾輛搭載了自行車。穿過森林,可以看到混凝土建築的頂部。這一層似乎沒有入口,我看了一下,發現右側有座樓梯。樓梯與地面的表面均很粗糙,散落著混凝土碎片。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棟建築仍在施工中,我可能也不會太驚訝。
Picture
走下樓梯,屋頂上有一些圓柱體,不知道有什麼功能。終於走到了最低的一層,但我只看到一些柱群,支撐著主體建築。雖然立面有好幾門,但都是關著的。立面有些門板是鮮黃色。
Picture
我在樓下徘徊,看到一位工友正在打掃,他打開了一扇門。我用蹩腳的法語問:「 這是修道院的入口嗎?」他回答:「入口在上面那裡,妳得再往上走 。」
他領我到剛剛的樓梯前,解釋入口在上面。我再次往上爬,發現那兒原來有座連接斜坡和建築物的短橋。橋的盡頭,有一個四方形的混凝土結構,透過這個四方形的框,可以看到後面的小空地上有塊謎樣的量體,和有機形狀的接待辦公室。
Picture
Picture
工友先生說,辦公室要到下午一點半才開,所以我在石頭長椅上坐了下來,等著。長椅的左側有一扇門,過不了多久,門就開了好幾次,人們拖著行李來來往往。他們可能已經在修道院住了一些日子。我知道這裡也供旅客住宿。我曾經想過住在這裡幾晚,但想到得拖著行李走上那段斜坡,就決定放棄了。

坐在長椅上等候感覺很奇妙,微風掠過我的臉頰,很安靜,仿佛我一直都在這裡,這是無數個下午之中的一個,我坐在這裡,等待一個朋友。
Picture
Picture
接待員終於出現了,是一位戴著黑色眼鏡、穿著正式西裝褲裝的俐落女士,打開辦公室的門,問我從哪個國家來,低頭在桌上的表格登記。她解釋,導覽兩點半才開始,我可以先四處逛逛再回來。

我又再次閒晃到地面層,躲在不規則形,厚重的混凝土牆邊, 特別涼爽舒適。
Picture
透過柯布西耶設計的垂直黑框窗(fenêtre en longueur),可以窺見修道院內的活動。
Picture
地面層的中央有一個盆狀的方形結構,雜草和小花朵繁盛生長。
Picture
主要的結構四方圍繞,像中世紀的修道院,但不同的是,支撐修道院建築主體的,是許多板狀混凝土牆。目前為止,拉托雷修道院顯得不太容易親近。它的建築主體抬離地面,似乎遺世獨立,入口隱秘樸素,不願讓人發現。
Picture
Picture
我們的導遊名叫瑪麗,正在就讀研究所,撰寫關於移民政策的論文,同時為多米尼加兄弟會工作。瑪麗笑容可掬且充滿耐心,兩點的導覽只有一對法國夫婦和我參加,瑪麗不以為意,耐心地分別用法語和英語解說。
Picture
導覽由多米尼加兄弟會的公共區域開始。公共區域還算寬敞:
Picture
天花板下方有不同顏色的管子:黑色、藍色、紅色。每種顏色表示不同的功能:黑色是電線,紅色是暖氣,藍色是水管。這些管線貫通整座建築。管線暴露在外,有一部分也是為了便於維修。
Picture
顏色也用來表示不同部分在結構上的功能。具有承重功能的以灰色表示,如隨處可見的灰色柱子;白色的元素如牆壁,則沒有結構功能。因此,整修時只要是白色元素,都可以移除,並不影響建築的其他部分。
Picture
一條長走廊引導我們走出公共區域。這條走廊是按照柯布西耶所創造「模矩」的尺度設計,寬約為一個人打開左右手臂,高約一個人手臂往上。視平線上是一個長形的狹縫窗,將外頭的田園景色裁成一幅詩意田園畫。
Picture
然而,在長卷之間有幾個混凝土塊,將原是一長幅的風景切割為數幅。柯布西耶稱這些小塊混凝土為「方糖」(sugar cube)。 柯布西耶說,有了這些方塊,眼睛有了停頓休息之處,更能夠欣賞風景。 對我來說,這與中國繪畫中留白的哲學類似,藉由空白,誕生想像,反增畫面的豐富。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在走廊的盡頭,柯布西耶安裝了「混凝土花」(concrete flower),一個功能令人存疑的混凝土結構,柯布西耶說它們的作用是防止修士們過度分心在風景上,讓他們有冥想的空間,但我覺得這個奇異的形體,引人注目多過於使人沈靜。
Picture
拐了個L型的彎,這部分的走廊並不符合模矩比例,因修士希望相鄰的圖書館有更多的空間,所以施工時將牆往外推,走廊因此變窄了。
Picture
在某處有座樓梯,在樓梯側邊的牆上,有個凹槽,安裝著一盞小燈。不將燈安裝在天花板上,而是安裝在接近地板的位置,因為柯布西耶說:「當你行走時,最重要的是不要看天花板,而是看到你的腳結實的踩在地面上。」 樓梯相當陡峭。
Picture
沿著一條寬廣灰色的走廊往下走,我們來到小教堂的入口。入口有一扇巨大的旋轉門,瑪麗展示了在大門的邊邊,有一道有把手作用的小狹縫,可以輕鬆的將大門推開。
Picture
Picture
我們走進小教堂,裡頭的空氣冷冽。光從圓柱體結構投射下來。小教堂的其他部分光線暗淡。瑪麗指出一條貫穿祭壇的黑線,解釋說,同一條黑線也延伸到演講室裡的講台。從建築的平面圖看來,兩條黑線形成十字架的形狀。祭壇裝飾著柯布西耶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繪畫。
Picture
Picture
走出小教堂,瑪麗向右轉,打開了一扇不顯眼的小門。通過那扇門,我們進入了一個隱秘的地下室。裡面又濕又冷,比小教堂還要涼上許多。瑪麗說,我們正通過祭壇的下方。有十幾個置物櫃讓修士存放他們的祈禱書和長袍。通過這個黑暗的走道,耀眼的光由柯布設計的「加農光(Cannons of Light)」灑下,落在聖壇上。從前有段時間,教會規定神父應該每天做數次彌撒,所以柯布西耶設計的聖器收藏室有六個聖壇。神父排隊等候執行儀式。然而,因為教會後來廢止了這條規則,現在聖器收藏室是空的,聖壇也很少使用。

聖器室的邊牆形狀如波浪起伏。讓人很難不去觸摸它。柔和的輪廓和粗糙的質地形成強烈的對比。身處修道院的室內,我覺得很舒適,波浪形的邊牆似乎會擁抱人,給人安全感。隨機設置的「加農光」,陽光隨著一天的不同時段變化,光線在聖壇上舞動。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是食堂。食堂的牆面設計,靈感來自蒙德里安的繪畫,與柯布最喜愛的,畫家康定斯基使用的綠色相結合。落地窗的靈感,來自於當時負責修道院施工和部分設計的建築師Iannis Xenakis所譜的樂曲,窗戶的高度代表聲音的音高,窗戶的寬度代表音長。從落地窗的外觀,我觀察不出這樣的故事,但最終的設計結果是令人愉悅的。或許,作品背後的概念只是一座橋,將設計師由這一端的虛無,引渡至另一側的創作。不然,作品背後的故事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沒有人能直覺地看出它的概念是一首樂曲?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我們還參觀了演講室 ,大多數的家具是由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 1903-1999)設計,她是那個時代難得的女性設計師,印象最深的,是她和柯布從飛機零件得到靈感,設計出著名的躺椅LC4。
Picture
Picture
房間的門,門把部分因較易弄髒,柯布設計了黑色色塊:
Picture
教士們​的肖像:
Picture
走廊:
Picture
由建築物內部往外看的景色: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整座建築,有個地方相當矛盾:小教堂是唯一和地面接觸的部分。以隱喻來看,小教堂應該在相對高處,更接近天堂。

修道院有四個主要部分:地面層是基本需求的區域,一樓的公共區域,二樓為精神生活,頂樓的空間供修士個體的私人生活。

參觀結束時,瑪麗帶領我們到外面的空地,看半埋在土裡的一個木結構。瑪麗解釋,由於頂樓的小間是修士的私人空間,不方便讓訪客參觀,這裡的木結構,以一比一呈現了單人房的大小,讓訪客能夠瞭解。印象深刻的是,每個房間有個陽台,陽台的牆壁上,有一個龕形的凹槽,修士能夠放置一些具有個人意義,珍視的物品。經過一整天的嚴苛的訓練或冥想,修士有一些私人的沈思時間,能念憶愛人或家人。

瑪麗還從辦公室拿出修士單人房的大模型,分為四個主要功能區:廁所,臥室,閱讀區和陽台(休息和與大自然接觸。 )看著模型,會忍不住想,我會如何設計自己的房子。可能會留下大片空間給浴室和陽台,閱讀區和臥室小小的,但要有很棒的景觀。有一個公共區域,讓家裡的成員聚集聊天,以及一個培養興趣的開放空間。

參觀修道院後,覺得心滿意足,這是來到里昂後,第一次這麼放鬆。柯布的建築帶著引人入勝的矛盾,看他如何操弄遮蔽與光線,讓厚重的混凝土和多彩的光線互相輝映;視線的進行和停頓,在窗的設計上,框出景色(view),增加空白,講的是感官刺激和留白之間的關係,富有禪意。

修道院在1960年落成,原來當時的技術,已能造出如雕塑般,彎曲的混凝土外牆,可以看到一個嚴守幾何,處處講求合理功能的建築師,也在他即興的地方,看到不願受羈絆的藝術家心靈。​

火車六點半才開,我在一棵大樹下找了個陰涼的地方,開始寫明信片。下午四點四十分,我離開修道院,準備去搭火車。時間尚早,跑進寧靜的L' Arbresle小鎮,找了一家麵包店。店裡的女主人友善地問候午安。

我買了一大塊香蔥鹹派,只花了兩歐,還有一個龐大的香草閃電泡芙。

開心地吃光遲來的午餐和甜點。

​火車準時來到。我滑進車廂,很快又回到里昂。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ly 2013
    June 2013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